※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 B.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 C.“十三行”辞退员工 D.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美《望厦条约》缔结之后,首任美国驻华公使义华业于1846年10月抵广州履新,目击英人在华恣意侵越中国主权,认为英人有计划要把中国变成“第二印度”而忧心忡忡。由此可知当时( ) A.欧美列强觊觎英国的侵华利益 B.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傀儡 C.英国试图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D.英美在中国展开激烈争夺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得伯爵在一封私人信函中写道:“以前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但我们可以提出建议,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这反映了当时( ) A.中国市场开放程度有限 B.英国政府急于扩大侵华 C.中国进口货物关税过高 D.列强统一步调共同侵华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864年中国与西班牙签订《和好贸易条约》,经清政府的努力,将清朝基本法典《大清律例》中禁止拐卖人口的条文写入了条约之中。这反映了清政府( ) A.积极利用条约维护自身利益 B.极力维护“天朝上国”地位 C.未能真正认识条约的危害性 D.试图将内政与外交融为一体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 A.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B.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D.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门户开放”政策被列强接受后,美国政府十分得意,认为“外交上从来没有比此更辉煌和更重大的胜利”。它“保护了现在的利益,保护了未来的利益,使美国立于一个牢不可破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 ) A.该政策使帝国主义形成了瓜分中国的同盟,使美国确立了盟主地位 B.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美国可凭借其精美的产品抢占中国市场 C.该政策阻止了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使美国既得到了利益又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感激 D.该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02年1月,《英日同盟》正式签订,规定缔约双方要求通过维护中国和朝鲜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一切国家在此两国机会均等,来维持东亚的现状和全面和平。此条约的签订( ) A.使英国势力范围扩大到朝鲜地区 B.抑制了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扩张 C.加剧了英日俄之间争夺远东的矛盾 D.刺激了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学者陆勇指出:“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材料中的“民族主义动员”指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刘福姚的《庚子纪闻》云:“至五月间,(义和团)所在拆毁铁路电线,焚洋堂杀教民。官兵虽加剿捕,无如民心蓄怒已久,不约而同。闻灭鬼子杀教民,人人踊跃思奋。……凡所云率荒诞可笑,而愚民多信之,以仇教之说得人心之故也。”作者主要是要说明( ) A.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 B.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具有社会原因 C.义和团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 D.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按照《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惩治附和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一百多人,包括郡王、亲王等皇室成员,大学士、六部尚书、地方督抚等高官。这一行为客观上( ) A.加剧了统治阶级排外情绪 B.减少了清朝上层阶级改革阻力 C.扑灭了中国人民反帝运动 D.反映了列强反封建专制的态度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0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后,光绪帝下诏说:“从前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办理交涉,虽历有年所,惟所派王大臣等多系兼差,恐未能殚心职守,自应特设员缺,以专责成。”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A.适应了列强侵华的需要 B.旨在扭转外交失败局面 C.防范大臣通过兼职专权 D.促进了外交近代化发展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辆牲。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该言论( ) A.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 C.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 D.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国军队此战拖住日军主力近5个月,推迟了日军向武汉的进攻,为中国政府机构、工厂企业等的西迁赢得了时间,并且粉碎了日军企图聚歼中国军队主力数十万于鲁南苏北地区的计划,为持久抗战创造了条件。”此战( ) A.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 B.体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C.显示了敌后战场的伟大力量 D.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胜利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这表明( )
| 年 代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阵亡人数 125130 249213 169562 339530 144951 87719
A.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有很大贡献 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C.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D.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1940年3月汪精卫建立伪国民政府;5月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6月法国投降;7月日本提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侵略计划;8月,华北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据此,百团大战的意义在于( ) A.正面战场以阵地战主动出击日军 B.敌后战场以游击战主动出击日军 C.克服投降危险助长敌后军民声威 D.国民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面是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中国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 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国民党军队 2000发子弹、12发炮弹、30枚手榴弹 欧洲战场 苏军 30发炮弹、1300发子弹、230公斤航空炸弹 太平洋战场 美军 3000公斤炸药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A.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中国抗战尤其是敌后抗战的艰难 C.法西斯军队作战顽强 D.反法西斯战争耗费巨大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表是中国抗战时期从美苏和其他国家进口的武器数量以及与1943年本国生产的数量对比(只计运抵中国战场的武器数量)。据此表可知( )
1943年国产量 抗战总进口量 从苏联进口量 从美国进口量 从其他国家 步枪 66831 91722 0 2722 89000 机枪 12331 17380 5200 351 11829 迫击炮 24 830 0 30 800 火炮 0 1972 1040 96 836 坦克 0 82 82 0 0 装甲车 0 100 0 0 100 飞机 0 2279 997 1282 0
A.中国抗日战争是东方抗日的主战场 B.对1943年美国援华应该理性分析 C.美国对华军事援助集中于轻型武器 D.苏联是抗战时期援华最多的国家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美国记者雅各布在《风暴遍中国》一书中指出:“胜利降临了,战争结束了。但是,陈腐的政府、累积的苦难、由来已久的恐惧,所有这些都依然如故。与以往相比,中国不仅没有进行任何改革,而且国内和平变得更加遥远了。”雅各布认为“和平变得更加遥远”是基于( ) A.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B.国民政府腐败反动的统治 C.国共两党所处的阶级立场 D.民族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材料: 左宗棠军事的顺利不但出乎俄国意料之外,还出乎我们自己的意料之外,他次第把陕西、甘肃收复了,到了光绪元年(1875年),军费就成了大问题。于是发生大辩论,左宗棠颇好大喜功,他一意主进攻。他说祖宗所遗留的土地,子孙没有放弃的道理。他又说倘若新疆不保,陕、甘就不能保;陕、甘不能保,山西就不能保;山西不保,河北就不能保。李鸿章的看法正与左相反。李说自从乾隆年间中国占领新疆以后,中国没有得着丝毫的好处,徒费驻防的兵费。他又说中国之大祸不在西北,而在东边沿海的各省,因为沿海的省份是中国的精华,而且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在东方的过于在西方的。自从日本维新以后,李鸿章更加焦急。李鸿章因此主张不进攻新疆,而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于沿海的国防及腹地各省的开发。左的言论比较动听,李的比较合理;左是高调,李是低调。士大夫阶级一贯的尚感情,唱高调,当然拥护左宗棠。于是借外债,移用各省的建设费,以供左宗棠进攻新疆之用。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光绪二十年底(1894年),他把全疆克服了。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国防战略和理由。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左宗棠和李鸿章国防战略实施的结果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