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五校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卷

[复制链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华夏祖先》的拍摄现场,扮演“北京人”的演员正在分配兽肉,他使用的工具应该是(   )
A.镰刀       B.打制石器     C.磨制石器     D.青铜刀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3年4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因旅游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和优质的接待服务,荣获长三角“主题体验之旅”示范点。下列各项中最可能成为该示范点“主题体验”的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粟         D.黄瓜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据《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作为继承人,但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材料中能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建立夏朝
C.夏朝建立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
D.启是夏朝第一代君主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凝聚血缘、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这一寓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下列哪一现象与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不相符(   )
A.周平王直接管辖地区仅有洛邑一带
B.分封制逐步瓦解
C.各地诸侯定期向周天子进献贡物
D.诸侯竞相称霸,操作政治局面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佛教传入中国
C.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D.西学传入中国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第七》载,“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绥绶,掌副丞相……”材料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   )
A.监察百官                       B.掌管军事
C.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D.管理全国宗教事务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秦朝咸阳的一位商人要购进一批木材,结账时,这位商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来支付货款(   )
A.
B.
C.
D.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贤良对策治春秋,抑罢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中的场景最早开始于(   )
A.秦始皇时期     B.汉高祖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汉武帝时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一些大商人非法牟取暴利,百姓不满。汉武帝为此采取的措施中不包括(   )
A.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B.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
C.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评议物价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央视直播的西汉大司马张安世家族墓M1号墓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张安世是汉武帝时的重臣。下列史实,张安世不可能经历和做到的是(   )
A.同董仲舒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为司马迁撰写《史记》提供素材
C.用“蔡侯纸”上书汉武帝痛斥王国危害
D.陪同汉武帝送别张骞出使西域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是指东汉(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并不便于人。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材料中的“造意”出自(   )      A.张衡       B.蔡伦       C.华佗       D.张仲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在一次班级“图书推荐活动”中,小明的推荐词中出现了“纪传体”、“黄帝到汉武帝”、“秉笔直书”等,他推荐的图书是(   )
A.《论语》     B.《春秋》     C.《史记》     D.《诗经》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东汉末年,提出“治末病”,提倡预防疾病,利用初一、十五在衙门“坐堂”,为百姓问诊看病的长沙太守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李时珍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
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在采访的四个人中,回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
A.赵某:南方生产技术先进             B.李某:南方比较安定
C.张某:为了躲避战乱               D.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该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该“书”指(   )
A.《缀术》                       B.《水经注》
C.《论衡》                        D.《齐民要求》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民族振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许多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失作业,而大饥谨(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毛色一样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材料二:
“上(汉文帝)常衣绨(dì)衣(粗糙的衣服)……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陛下命令诸侯王推广恩德,把土地分给儿子们,陛下再封他们的儿子为侯。这些人得到土地,会对陛下感恩戴德。陛下用这种办法,分割诸侯王的封地,削弱他们的势力。
——《白话史记》
  材料四: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境况?为改变这境况,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政策?
2.概括材料二中记载的汉文帝和汉景帝的治国措施。
3.材料三的“陛下”用的“这种办法”是什么?此“办法”有何妙处?
4.材料四中的古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出发的?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请写出西汉政府设置的总管西域事务的官职名称。该官职的设置说明了什么?试围绕材料中丝路精神的核心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现实意义的认识。
5.综上所述,汉朝的繁盛给我们实现民族振兴带来了什么启示?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中国历史上的多次改革,也深刻影响王朝的兴衰,推动社会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则民不移(迁移)……无夺民时(不要侵占生产的时间),则百姓富。”
——《国语·齐语》
  材料二: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体现的改革内容,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2.材料二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哪次改革?改革中的哪项经济措施实现了“家给人足”?改革中的哪项措施激励人们“勇于公战”?这次改革对该国历史起到了什么作用?3.材料三中的“魏主”是谁?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诏令中提出进行这一改革的论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指出该历史事件的积极作用。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