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中,后一个“战争”应该是指( ) A."冷战" B.朝鲜战争 C.越南战争 D.中东战争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全球化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增加了从经济上把本国发展成工业化国家的机会。” 这一观点说明经济全球化( ) A.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机遇 B.使世界贸易日益规范 C.有利于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 D.拉大了贫国与富国的距离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美国法里德?扎卡利亚在《后美国世界》中写道:“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第二次转变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其中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 A.区域集团化 B.政治多极化 C.文明多元化 D.技术信息化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对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判断正确的是( ) A.恐怖袭击频繁发生,和平和发展不再是主题 B.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已被美国称霸的单极世界所取代 C.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并不太平 D.国际竞争的实质是军事实力的竞争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回看历史,昭示未来。历史最终证明,冷战没有真正的贏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合作……(但)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杜鲁门主义”演说是冷战的宣言,紧接着美国政府又提出马歇尔计划。
——摘编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二 北约和华约建立
组织 成立时间 性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 为遏制苏联,由美国策划成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华沙条约组织 1955年 由苏联控制,与北约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
——北师大版《历史?教师教学用书》(九下)
材料三 核武器具有巨大的杀伤力,成为美苏军备竞赛中的重中之重……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大体形成均势。竞赛的结果,使得双方都拥有多次毁灭对方的能力……美苏尽管争夺激烈,但竭力避免直接碰撞,两国之间并没有发生战争。
——摘编自岳麓书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西欧和日本都有自己的主张,中国要求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苏两国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使冷战在欧洲的对抗有了什么新发展?这标志着什么世界格局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两国“没有发生战争”的原因有哪些。长期的军备竞赛给美苏两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说明,美国是否达到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的?从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来说,冷战留下了哪些教训?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1993年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样,再过几年还有中国,以及前苏联中的某些国家。”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三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一拉美国家的实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所述观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3.你赞同材料三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材料题※知识点:材料题※试题难度:中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格意义上的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间,第一个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
——摘自陈宝森《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摘编自百度文库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全球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的技术保证和体制保证是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 3.材料三反映了全球化的哪些危害? 4.材料三所述情况在今天的中国也部分存在,为此,习总书记提出的著名口号(或科学论断)是什么?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