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古人对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进行了描述:“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该政治格局源于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先人已逝,精神永存”,诸子百家留给后人许多启人深思的哲学精神。那么“当仁不让”这个成语的意思可能渗透在以下哪本著作里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 这些现象最早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两宋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秦汉时期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以下哪个史实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和七次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张骞通西域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这份条约如同一枚炮弹,在沉重而锈迹斑斑的中国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起点。” “这份条约”中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内容是( )A.割香港岛给英国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割台湾给日本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下图是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一则报道的图片。该图是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A.旅顺大屠杀的罪证 B.南京大屠杀的罪证 C.九一八事变的罪证 D.七七事变的罪证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为了纪念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某班同学准备出一期主题图片展。以下图片可作为展品的有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较易 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他至死都认为他到达了印度,但事实上,他到达的既不是中国,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块欧洲人从来都不知晓的新大陆。”根据所学判断,材料中的“他”是
A.达·伽马 B.迪亚士 C.麦哲伦 D.哥伦布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略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美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有人说:美国独立战争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外部障碍,美国内战则扫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部障碍。下面对“外部障碍”“内部障碍”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殖民统治农奴制度 B.沦为殖民地的危机农奴制度 C.封建专制统治黑人奴隶制度 D.英国殖民统治黑人奴隶制度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 这里的“新秩序”是指( ) A.凡尔赛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雅尔塔体系 D.美苏两极格局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横空出世一战中,社会制度初显优;反法西斯建大功,一朝解体两极终”。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国家?( )
A.英国 B.苏联 C.美国 D.中国
您是尊贵的VIP会员,免费查看答案答案  解析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容易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点是( )
A.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 B.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C.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D.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题型:综合题※知识点:综合题※试题难度:较易 沿着以丝绸命名的中外交往通道,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展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请回答:以上两幅图分别反映历史上哪两不同时期的交往事件?(4分)列举两项我国古代对西方文明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的科技成果。(4分) 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2.中国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了大批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名称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判断,这些使者来中国的目的是什么?(2分)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引自我国古代一位民族英雄写给侵略者头目的信。这位民族英雄是谁?(2分)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2分)
※题型:综合题※知识点:综合题※试题难度:困难 201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凯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瞬间定格为永恒。下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召开的重要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识读下面年代尺: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1.根据上面年代尺完成下列表格。(6分)
关键词 开天辟地 焕然一新 正确决策 良好开端 高举旗帜 开创未来 会议名称
材料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多年波澜壮阔,90多年壮丽辉煌…… 2.从“南湖红船”到“小康蓝图”,中国共产党在这90多年的探索中,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哪两大理论成果?(4分)其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VERTICAL-ALIGN:middle;"> 3.结合材料三,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什么?(2分)回顾党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悟?(2分)
※题型:综合题※知识点:综合题※试题难度:中等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办法?分别说明理由。 材料二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2012年4月16日,日本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作出有关政府出面“购买”钓鱼岛的提议。2012年9月3日,日本中央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岛主”展开正式“购岛”谈判,日本政府准备出价20.5亿日元。日方所谓“购岛”行为,难以避免地会对中日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已经出现了中国游客赴日本旅游大幅减少,日本企业生产的汽车在中国销量大减的现象。 ——摘自中新网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发展和地区局势两个角度说明日本的不当言论和行动会产生什么危害?日本至今不但没有反省战争罪行,而且还在不断制造中日摩擦,从中日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现在这个万恶的敌人,已被中苏美英的联合力量所打倒了。中华民族已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华民族独立生存的严重威胁已被消除。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社论:《庆祝抗战最后胜利》 3.材料三中,为什么视日本为“万恶的敌人”?(以其侵华暴行为例说明)社论认为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