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2021届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通关练(三)物质变化及影响因素的探究

[复制链接]

实验
水的体积
/mL
所加物质
测量液体温度
/

实验
氯化铵
实验
氯化钙
实验
x
氯化钠
实验



数据分析

1.表中
x
为__________。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用于冷敷的“冰袋”,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__。【反思评价】
4.经讨论认为本实验操作中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_(填序号,可多选)。A.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溶液在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某学习
小组的同学对溶液的性质进行探究
【引发思考】
生理盐水是医疗上常用的一种溶液,
100mL
生理盐水(某密度可近似
看做

)中含有
0.9g
医用氯化钠,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_
______

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出现浑浊现象,原因是
_
______
【提出问题】
溶液的某些性质是否可以通过定量实验进行验证?
【查阅资料】
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一定条件下,电导率的大小能反映离子浓度的大小。
【实验探究

氯化钠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氯离子浓度、电导率的测定。
第一步:读取室温为
℃,取
100mL
蒸馏水,加入烧杯中,放入磁力搅拌器磁珠;
第二步:校准传感器,组装仪器,设定搅拌档位;第三步: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迅速将一定质量的氯化钠加入烧杯中。实验数据如图
所示。

分析图
实验数据:
(
)
a~b
段曲线
呈这种
形态的原因是
_
_________
(
)请说明实验过程中液体的电导率变化的原因
_
_________
【交流反思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氯化钠溶液是均

的?请简要说明。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实验探究

用氯离子传感器和电导
率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慢慢加入
等体积、一定浓度的硝酸银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部分实验数据如图
所示。

【交流反思

推测
c
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是否为零,并说明理由。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为探究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
【探究
】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

实验序号

溶液的质量分数
/%

溶液的体积
/mL
温度
/


粉末的用量
/g
收集氧气的体积
/mL
反应所需的时
/s


.1
6.75


.1
.04


9.21


0.76

(
)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快;得出结论: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
(
)能得出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温度有关的实验是
_
__________
(填实验序号),通过实验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温度越高,过氧化氢分解速率越
_
__________
(选填“快”或“慢”)。
(
)小华同学提出,对比实验②和③可得出结论
:
过氧化氢分解速率与催化剂有关。小明认为通过对比实验②和③不能得出此结论,理由是
_
__________
【探究
】氧化铁能否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如果能,效果如何?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A
中无明显现象,
B
中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产生的气体是
_
____
,氧化铁能改变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②向
B
试管中重新加入
5%
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停止后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滤渣
又产生大量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滤渣质量为0.1
g
氧化铁的
_
_______
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能作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两试管中均产生气泡且
_
____
氧化铁的催化效果没有二氧化锰粉末好

小红同学认为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证明氧化铁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方法是
_
____
_
____
【结论】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受溶质的质量分数、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影响。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班同学取用相同总质量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小组“黑色固体变红色”这一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组同学对此异常现象进行了如下探究。

【知识回忆】碳和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理论上碳和氧化铜的质量比为
_
__________

作出
猜想】产生异常现象可能与所取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有关。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用总质量相同但质量比不同的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不考虑其中杂质),
分别进行实验,部分实验现象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实验后
A
处试管中固体颜色
C
处导管口的现象
1:8
红色固体中有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1:9
红色固体中有较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燃烧
1:
红色固体中有很少量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1:11
红色固体中有极少量黑色固体
_
___________
1:
红色固体中无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13
红色固体中有较多黑色固体
尾气不燃烧

【交流讨论】
(
)推测实验
中“
C
处导管口的现象”是
_
___________
(
)上述探究可得出,实验时所用木炭粉和氧化铜的质量比控制在
1:10~1:12
之间,可观察到黑色固体明显变红,同时还可减少
_
___________
(填化学式)的排放,防止空气污染。
(
)检验实验
反应后
A
处试管中黑色固体物质,可滴加的试剂是
_
___________
观察到的现象是
_
___________
【反思评价】分析发现,实验


的值与理论值不符,实验后却无黑色固体残留。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中过量的黑色固体消失的原因:
_
___________
(写一个即可)。


※题型:单选题※知识点:单选题※试题难度:中等
金属防腐是科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某校学习小组以铁的腐蚀为项目进行如下研究。
【认识铁的腐蚀】
(
)下列环境
中的铁制品最容易生锈的是
_
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未擦干的铁锅
B.
涂油漆的栏杆
C.
盛水的不锈钢水杯
(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

,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_
_______
【探究铁的腐蚀】
(
)该小组用下图甲装置进行实验,起始时量筒内水面处于
50mL
刻度处,之后水面缓慢上升。几天后水面最终处于约
_
_______
(选填“
”或“
”)
mL
刻度处,原因是
_
_______

【拓展探究】
(
)小强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取铁钉用砂纸打磨,称其质量,按上
图乙安装装置,放置
天,再取出铁钉称量。在不同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得到铁钉质量增加情况如下表。

温度
/



铁钉质量增加
/g
0.02
0.04
0.08
0.16
0.18
0.18
0.18

小强同学的实验是探究
_
_______
因素对铁钉腐蚀快慢的影响,结论是
_
_________
(
)有同学认为小强的实验未能真实反映
℃以后铁钉腐蚀的快慢,理由是
℃以后铁钉质量没有变化。请分析铁钉质量没有变化的原因:
_
_________
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分析:
_
_________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丙酸钙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可作食品防霉剂,国家标准规定了其用于制作面食、糕点时每千克面粉中的最大使用量。小组同学实验探究其性质和防霉的效果。

.
探究丙酸钙的性质
【进行实验】用下图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完成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装置


现象
试管内壁有水雾
注入酸后,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
(
)②
中现象
说明有

产生。

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_______________
(
)查阅资料得知丙酸钙与盐酸反应无气体生成。由实验②可得出的结论是
_
_______________

.
探究丙酸钙防霉的效果
【进行实验】分别按下列①
~
⑧的配方蒸制
个馒头冷却后置于密封袋中,记录如下:

组别




序号










面粉/
g


酵母/
g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0.75
蔗糖/
g



丙酸钙/
g
0.06
0.10
0.15
0.06
0.10
0.15
开始发霉时间

















【解释与结论】
(
)设计第
组实验的目的是
_
_______________
(
)第
组,⑦中


_
_______________
(
)对比第
组、第
组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
_
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
(
)某同学认为“制作面食、糕点时,丙酸钙用量越大越好”,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
_
_______________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化学兴趣小组对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如何选择药品和设计装置进行测定?
【查阅资料】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

,其他成分对实验影响忽略不计。
室温时,

不溶于水,

微溶于水
【设计与实验】
实验

:选择药品
分别取等质量颗粒状和粉末状的贝壳样品与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在图
的三颈烧瓶
中反应,采集数据。

1.图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2.据图2分析,选择粉末状样品的依据是。
据图3分析,影响实验测定准确性的原因:一是水蒸气含量增加;二是稀盐酸挥发出的HC1气体增加。实验二:设计装置小组设计了图4装置进行测定。
 3.打开活塞,稀硫酸进入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反应结束后进行读数。实验三:优化装置在老师指导下,小组优化并设计了图5装置进行测定。
 4.加入足量稀硫酸,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再加入氯化铵溶液,发现又产生气泡。推测加入氯化铵溶液的作用是。【数据处理】5.实验三中,样品质量为
,加入稀硫酸体积为
,加入氯化铵溶液体积为
,右侧针筒最后读数为
,该实验条件下,
密度为
,则该样品中碳酸钙质量分数表达式为。【反思与评价】6.与实验二相比,实验三的优点是(写一条)。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铜制品在空气中久置表面生成绿色的铜锈(又称铜绿)。九(
)班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铜锈的组成和
铜生锈
的条件。

(
)探究铜锈的组成
(查阅资料)

铜锈受热易分解;

硫酸铜粉末遇水由白色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从铜器上取下适量的干燥铜锈,按右图所示装置实验(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观察到
B
中白色粉末变为蓝色,
C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依据以上现象分析,铜锈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
Cu

_____
(
)探究铜生锈的条件
(提出猜想)根据铜锈的组成和在空气中的条件推测,铜生锈可能与



有关。
(进行实验)实验小组同学取直径、长度均相同的铜丝,并打磨光亮。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
个实验并持续观察。

编号
A
B
C
D
E
实验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铜丝表面
有绿色物质
无明显现象
无明显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中使用

经煮沸隔绝空气迅速冷却的蒸馏水

,其目的是
_____

得出

铜生锈一定与

有关

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
_____
(填编号)。

对比实验
B

C
,得出的结论是
_____

为验证猜想请将实验
E
补充完整,还应增加的药品是
_____

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铜生锈的条件是
_____
(
)(反思与应用)
结合上述实验,你对保存铜制品的建议是
_____


※题型:实验题※知识点:实验题※试题难度:中等
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三种物质溶于
水过程
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器材】水、氯化铵、氯化钙、氯化钠;烧杯、药匙、玻璃棒、量筒、温度计等。

实验探究】各取
药匙三种物质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