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带来高一必修三语文离骚教案设计2023,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赋与比的写法。 2. 屈原的精神与理想在诗中的体现。 教学难点 “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三、关于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 四、自读感知 1.解题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解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 2.掌握字音 修姱 ( ) 謇謇( ) 侘傺( ) 溘死( ) 揽茝( ) 谣诼( ) 方圜 ( ) 攘诟( ) 鸷鸟( ) 延伫( ) 芰荷( ) 岌岌( ) 杂糅 ( ) 兰皋( ) 可惩( ) 谇( ) 偭( ) 忳( ) 好修姱( ) 3.字词梳理 修姱 :修洁而美好。 羁: 喻指束缚、约束。 谇: 谏诤。 怨: 恨。(“恨”在文言中多为“遗憾”义) 浩荡:多义词,这里为“荒.唐”义。 民心:人心。(前文“民生”可解释为“人生”) 溘: 突然。(“溘然长逝”中的“溘”即为此义。) 忍尤:忍受强加的罪过;尤:这里作“罪过”讲。(“以儆效尤”中“尤”即此义;“怨天尤人”中的“尤”为“归咎”义;“无耻之尤”中的“尤”为“特异”、“突出”义。) 反:文言文中多作“返”讲。 忳:忧闷。 岌岌:高耸的样子。(“岌岌可危”中的“岌岌”形容十分危险。) 陆离:修长的样子。(“光怪陆离”中“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4.难句翻译 (1)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译: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早上进谏而晚上即遭贬黜。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译:这也是我心向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也不后悔。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译: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这种丑态。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译:到朝廷做官而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就退隐了,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 (5)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译: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装。 (6)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译: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译: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佩带。 (8)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译:世上的清芳和污浊杂糅在一起啊,唯独我明洁的品质还没有亏损。 (9)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译: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败的吗? 五、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离骚》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了他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集团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叙述,反映出他热爱楚国的思想感情。作品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二、把握结构 1.(1~7节):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之因,表达“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2.(8~13节):反省,表现为追求美政、美德“虽体解吾犹未变”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怀。 三、内容探究 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体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作品中写他对种.种香草幽花的癖爱,这是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他的志洁行芳,即使在恶劣的处境中,他仍然坚持清白的操守和报国的理想始终不变,不与小人同流合污。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作比,意象华美,使人不只感受到花草的色和香,更能被一种深远的意境所吸引,这些生长在水国荒地的幽花香草把人们的心情引到奇丽的幻想境界。诗人用它们来象征高洁的品德,佩戴亲近它们,就是象征他的被服德义,加强美德修养,这就写出了诗人的高洁的动人形象。 2.结合课文内容,下面诗句应如何理解? (1)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明确: 句中用“美人”代楚怀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情。 (2)何桀、纣之昌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明确: 句中用“昌被”比喻狂乱不羁,写出了对楚怀王放纵糊涂的惋惜之情。 (3)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明确: 句中作者用“黄昏”比喻君臣亲密合作,表达了作者愿为楚国再尽衷心的强烈感情。 (4)“兮”字在诗中有哪些作用? 明确: “兮”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相同:用在句中,表延长音;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足;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节选部分看,均用在句中,表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在句式角度看,本诗打破了《诗经》的那种以四言诗为主的限制,大大扩充了诗歌的表现能力。 (5)屈原的精神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 诗句 高尚的品德、爱国的情怀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刚正不阿,赤胆忠心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及前王之锺武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6)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明确: 诗中常以采集花草来比喻自己美好的追求,以美丽的服饰来比喻自己高洁的精神世界,以“鸷鸟”来比喻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行为高尚、品格圣洁的形象。 四、艺术表现手法 节选部分以叙述为主,融叙事、抒情、描写、说明、议论于一炉,优美和谐。诗人在揭露楚国黑暗的现实,表达自己的美好理想时,用香花幽草,奇装异服来比喻自己德行的高洁。和楚国君臣的荒.唐善妒及时俗的投机取巧相比,更衬托出了诗人对那些丑恶灵魂的鄙视。这些“比兴”手法,和《诗经》中的“比兴”完全不同,它不是单纯的比喻,它所设喻的意象华美,意境深远、优美动人,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思考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