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是一篇杂文,同时也是一篇驳论,论证方法有其特色。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不求甚解教案一等奖2023,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要求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课文说明 《不求甚解》通过对人们对“不求甚解”的常见认识反弹琵琶,探求“不求甚解”的本意,进而提出自己的关于读书问题的见解,认为读书在于虚心和会意,反对死读或抠字句而忽视精神实质的理解,提倡观其大略的含意,提倡重要的书要反复地读,才能真正会意。这对于纠正在读书问题上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均有积极的作用。了解本文意旨的关键是理解作者提出关于“不求甚解”真正含义。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解读“不求甚解”的。 教学建议 1.导入新课。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 4.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1) “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 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3) 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辩证 (3)“滥竽充数”辩证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面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 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的新意。“滥竽充数” 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 的新意。) 练习参考答案 一、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二、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三、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四、1.我们一直都提倡读书的时候不能够不求甚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要一字一句的死抠字眼。 2.虽然不求甚解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盲目的反对也是不对的。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字字句句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重要的书,内容都是很深奥、很丰富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它弄明白。 4.读书应该是非常认真的,不能马马虎虎。 五、略。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邓拓(2023—2023),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2023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二、《燕山夜话》资料 《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2023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三、补充内容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四、议论文知识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