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是讲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属于一则散文文言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导学案,快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谏逐客书教案一等奖导学案1.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 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谏逐客书 【学习目标】 1.语言建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 )公 ②蹇( )叔 ③殷( )盛 ④鄢( ) ⑤郢( ) ⑥成皋( ) ⑦膏腴( ) ⑧穰( )侯 ⑨太阿( ) ⑩纤( )离 ⑪灵鼍( ) ⑫外厩( ) ⑬傅玑( ) ⑭珥( ) ⑮阿缟( ) ⑯搏髀( ) ⑰黔( )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