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是大家在六年级语文学习中的最后一课,在教学开始前,老师们都要准备好自己的教案,上完课后,还要写好教学反思,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了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等奖《两小儿辩日》通过两小儿争辩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人们远近的问题,孔子不能判断谁是谁非的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目标: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3.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重点: 1. 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读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 结合课文中的书下注释提示合作读文,能掌握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探究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情境导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是谁的至理名言(孔子),谁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的确,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列子》里记载的一则寓言故事就进一步证实了孔子的言行一致,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二、 整体感知 1. 师范读课文。 2. 自由读。(读出朗读节奏) 3. 指名读。 4. 集体读。 5. 学生质疑,从文中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小组合作。 预设:汤:热水 去:距离 以:认为 东:向东 为:同谓说 知:同智,智慧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省略句) 三、 合作探究 1. 文中两小儿为什么在争辩? 明确:太阳离人的远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小儿甲:日初近,日中时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时近 3. 支撑他们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视觉/触觉 4. 那么他们的想法有道理吗?生活在现代科技发达社会的你,能用所学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看法作一合理的解释吗? 四、 领悟升华 1. 这场争辩结果如何?有无胜负? 明确:没有胜负,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不能决也”。 2. 作为裁判者的孔子为何不随便下个结论呢? 明确:实事求是,大量事实表明,做学问、做人一定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后患无穷。 3. 对与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位?给你一个机会,你想对他说什么? 预设:两小儿:(1)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2)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看问题不能片面,被事物表象所迷惑。 孔子: (1)人再有学问也会有自己不懂的地方,“活到老,学到老。” (2)实事求是的精神。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今后的人生或学习有何新的打算? 师小结:听了几位同学对自己以后的规划,从你们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了真诚,心动不如行动,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有目标的认真踏实朝着自己的人生规划迈进! 两小儿辩日教学反思简短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所以激发他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完成较好,但是感觉还有提高的余地。一开始上课我就从文章的标题切入,抓住课题中的“辩”字,从“辩”字入手,将学生直接带入到文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接着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困难,这就是我摸清学情的第一步(难读、难懂),于是我顺学而导:面对这样的困难咱们用什么办法解决?学生说出了多读、参考注释、借助资料等方法。在读课文中,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采取了齐读、自读、分角色朗读、吟诵等多种朗读方式,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如果事先让学生自由结合排出课本剧,则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出文中四个轴心词语,弄清两小儿不同的观点和他们各自的依据。文章读通了读懂了,就为下面的辩读和深入理解“为学”与“为人”的智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堂课不足之处是:我一直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但在实施教学时,这种方法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因为文言文的节奏比较难以把握,老师应该进行范读,我也没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