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孔子拜师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激发对孔子刻苦好学的学习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品格产生崇敬之情并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做出简单的评价。 教学难点: 从文中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读好课题。 二、回顾课文内容,填一填 1、生快速回顾课文,完成题目 孔子()岁的时候,从()前往()拜()为师,孔子和老子的品行受到了人们的()。 2、师引导生读这一段话,生再次观察课题和这一段话,提出自己的疑问。 师预设:①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②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受到了人们的敬重?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心句,用﹏勾画出来。 4、出示中心句,生读。 三、品读课文,学习孔子和老子崇高的品行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拜师? 生交流,理解词语(渊博) 问:孔子前往求学的时候,他的学识怎么样? 生交流,理解词语(远近闻名),师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2、出示第一自然段,抓重点词语(年轻、已经、远近闻名、总觉得)感悟孔子(谦虚好学)的品行。 3、师补充:孔子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时比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可他依然坚持求学,说说你心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4、生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5、出示中心句: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生小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勾画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和词语,体会孔子崇高的品行,找出精彩的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 2抽生交流 ①出示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②抓关键词“相距上千里”体会行程之远,抓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体会行程之难。 ③出示地图,学生利用地理位置直观感受“行程之远”。 ④想象情景,师生对话 师采访:假如你是孔子,会怎么做? 骄阳似火的中午,孔子,你已经汗流浃背,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好吗? 冰天雪地的夜晚,孔子,停一停吧? …… ⑤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朗读,以读促悟,感悟孔子“求知若渴”的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⑵学习“师生相见”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终于在洛阳城外,见到了自己的恩师,出示插图,想象:孔子会对老师说什么? ①师读文,生一边听,一边勾画作者描写孔子的句子。 ②抽生交流: ③抓词语“风尘仆仆”了解孔子的外貌,再次体会行程艰难。 ④从动作(上前行礼、再次上前行礼)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⑥出示孔子的几句话,从语言体会孔子的谦逊有礼。 师学法指导(表现人物的品行,可以从外貌、语言、动作来表现) 出示句子: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师预设师:孔子把老子的知识学完了,是不是就到了学习的尽头了呢? 生:不是 师:你们现在上小学,将来还要上中学,再读大学,学习就完了吗? 生:还要上研究生,就是以后工作了,也还要学习。 师:这就叫“学无止境”师板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3、谈“老子”,感悟老子高尚的品行 ⑴生交流“老子”的资料 ⑵同桌合作学习,感悟老子的品行 出示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提示: ①边读边画,画出描写老子言行的句子。 ②说一说,同桌互相交流一下你对所划句子的理解。 ⑶交流老子的品行 从词语“头发胡子全白了”“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 (体会老子重视人才、谦逊有礼的.高尚品行)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⑷角色对话,补充资料(生了解古人自称称名,以示谦虚有礼,对别人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 ⑸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配乐读)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抽生读、评价(抓关键词:每天、随时,体会孔子求学孜孜不倦,从词语“毫无保留”体会老子的诲人不倦。) 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生读) 四、小结升华 1、出示孔子画像(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影响到世界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然而,人们不仅佩服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高尚的品行。) 五、拓展延伸 1、出示《论语》的精典句子,学生感悟中国的传统文化 2、师生吟诵论语: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年级语文教案《孔子拜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七个生字,会正确书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出“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体会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悟人物形象。 2.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孔子名言及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激发学生对孔子与老子的崇敬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孔子拜师的经过部分,带领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章插图,用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同时感受人物的品行。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借助文中插图,用联系生活实际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人物的品行。 三、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从文题看,直接揭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紧紧围绕“拜”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以及拜师后怎样学习的过程,这是一条贯穿全篇的主线。事情的经过部分又是围绕孔子与老子的对话展开的,这又出现一条辅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住主线体会孔子的品行,又要不放辅线,体会老子的品德。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小结,把两条线并拢,让学生体会先人品行的伟大。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沿着作者行文思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文本对话。 2.借助孔子名言解读人物品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这些名言警句,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实践这些名言警句。真正落实积累与运用的目的,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得以传承。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直插行文思路 1.同学们,你能依据课件中的提示向大家介绍介绍这位人物吗? 出示课件:(孔子画像) 画上人物是( ),名叫( ),字( )。 他是( )时代的( )家。 他的代表著作是( )。 我知道他的一句名言是( )。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于这个伟大人物的故事──孔子拜师。注意把“拜”字写准。 3.在这个故事里,“拜”字的意思是就是很有礼貌地请对方做老师。 4.还记得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总结:为何拜师、怎么拜师、怎样学习、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回顾整体,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运用已知,通过提示,整合对孔子的认知。借助课题中的关键字──“拜”字理清行文思路,既对主要人物有了初步感知,又理清了学习文章的思路。 (二)品析文本,感悟人物言行 1.学习第一部分:决意拜师。 (1)请同学们出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孔子的行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虚心好学)从哪些内容感受到的?(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远近闻名) (2)小结:同学们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正因为孔子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才使他走上了拜师之路。你知道孔子名言中的哪句话能体现他的这种行为吗? 总结:学无止境。 (3)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决意拜师这段内容。 【设计意图】强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这一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人物形象。把孔子的语言和孔子的行为这两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教学策略。 2.学习第二部分:洛阳拜师。 (1)请同学们默读这部分,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拜师的?与老子见面时又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借助默读思考内容,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书,既理清叙述层次又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段的重点内容。 (2)孔子的拜师路有着怎样的艰辛?在文中标画出相关词句。这些又让你有怎样的感触呢?(路途之遥,时间之长,行路之艰,求师之切) 出示课件: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小结:同学们抓住了“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终于”这些词语体会到孔子拜师的艰辛。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感悟人物的品行。 (3)功夫不负有心人,历尽艰辛之后,孔子终于见到了自己的老师。这就是孔子和老子见面时的情景。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看看,哪位是孔子?哪位是老子?他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啊?(图中孔子弯腰行礼,态度恭敬;图中老子俯首弯背,态度谦和) 【设计意图】插图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学生会先对两位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了解,再引导他们回归到文本,研读对话内容,使学生逐渐明白,只有通过品读作者生动的文字,才能在我们的头脑中形成鲜活的画面。这样图文结合,旨在提升学生对两个人物品行的认识和理解。 (4)课文中写到了孔子在见到老子时他们之间的两组对话。圈一圈孔子的表现,想一想孔子在拜师时的态度是怎样的?(彬彬有礼:上前行礼、连忙、请、再次行礼;诚心诚意;执着求学) (5)在孔子的治学名言中,哪些名言体现出了他这样的言行呢?(学无止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老子迎接孔子言行时,又是怎样的?(谦和有礼:迎候;喜悦) (7)分角色朗读这两组对话,再现孔子和老子在相见时的情景。 【设计意图】联系前期了解到的孔子的治学名言,来解读人物的品行。再次运用“名言解读人物言行”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次感受到孔子确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3.学习第三部分:认真求学。 (1)快速阅读第三自然段,圈画词语并交流在孔子向老子求学的过程中,他们各自有怎样的表现?(孔子很刻苦: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老子诲人不倦:毫无保留) (2)请同学们两人一组配合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 【设计意图】通过圈画词语,使学生感悟到求学者的刻苦,传授者的无私,在孔子与老子身上都有着令人欣赏与敬佩的地方。在交流之后的朗读可以将理解与情感融入其中。引领孩子们读文入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三)回归整体,评价人物品行 1.请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思考:通过学习孔子拜师的故事,你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谦和有礼、勤奋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全班齐读孔子名言。 出示课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小结:先人们的品行见证了他们的语言和思想,他们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后人,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设计意图】借助积累的孔子名言对人物进行评价,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悟。让孔子的人物形象走进孩子的心里。 (四)拓展延伸,引入综合性学习 1.小结:这篇课文通过一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方面。 2.拓展延伸: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去感受其他方面的传统文化。如,精美的民间工艺,古老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让我们在本单元的课内课外学习中,继续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 【设计意图】小结语既让学生认识了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又明确了古代名人的故事属于我们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拓展延伸的内容则是引导孩子认识到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多姿多彩,激发孩子们对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的兴趣,实现课内外迁移,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迁移延伸,再去了解有关传统文化的名人与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