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浩然之气”的深层内涵。 2.孟子关于人格塑造的“养气说”对历代仁人志士的影响和在当世的现实意义。 3.学习孟子运用排比、寓言和典型事例进行论辩说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选择 (1)下面被称为“亚圣”的人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2)孟子是战国中期那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 (3)解释加横线的词: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 A.严厉B.严格C.恐惧D.厌恶 (4)解释加横线的词:“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A.统一B.专一C.一直D.一起 二、翻译题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寒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探究案 学习《孟子公孙丑上》 1.“浩然之气”有何特点?(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2.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什么问题?(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 3.义和气是什么关系?(用原文回答,根据自己的理解) 4.揠苗助长的寓言有何作用?现在是什么意思? 训练案 1、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福建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