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背诵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人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离别,因而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别愁绪,因而,送别诗情感低沉,但李白的《送友人》却毫无缠绵悱恻的悲伤情调。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后人辑有《李太白全集》。 (三)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并范读全诗,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中传达的感情。 2、教师提示诗中的生字读音,点拨词义。 3、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4、教师划分朗读节奏 5、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 (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教师明确:(1)点出送别地点和环境,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别。(2)“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3)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对“白”相间,色彩明丽。 2、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1)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寻味。“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2)浮云飘动像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情深。(3)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作比喻表明心意,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4、你认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什么特色? 教师明确:(1)化用典故,以景衬情。(2)挥手,离别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觉没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马尤如此,人何以堪!暗写了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的特色是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论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六)拓展延伸 离别之情的比较: 1、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送元二使安西》哀伤凄凉。 2、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别董大》豪迈、激昂。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1)以朗读穿插于全文学习中,有助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顺序梳理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深刻体会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