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初步掌握元曲的体裁常识] 3、培养诵读的习惯,训练阅读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体会两首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具: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2) 抽二中等学生接力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导入新课,讲解体裁(2) 1、揭示课题:粗知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讲解体裁: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1、听录音后学生齐读(2) 2、先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控)(8) 1)第一句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渲染了一种什么样气氛? 2)小桥流水人家与思乡之情有什么关系? 3)旅人处在怎样的环境中? 4)本曲用了哪九个景物来渲染悲凉气氛的? 3、抽签提问,其他小组不同意见者补充,教师评价,落实加分和扣分的奖惩。(7) (1)“枯藤”点明秋天,“老树”点明秋,“昏鸦”暗示傍晚。这句渲染了游人思乡的寂寞悲凉的气氛。 (2)看到别人的“人家”想起自己的家,却回不了家,更添思乡之情。 (3)这一道难度稍大,可请一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做一简单描绘,以此来创设情境。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4.自由朗读二三次,集体朗读一次,后男女生对背(每人一句)(2) 5、抽中二中下生背。(1) 四、分析《山坡羊潼关怀古》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3) 2、教师简要讲解:(1)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3、独立思考后个别提问:(8) (1)按写景、抒情、议论给这首曲划分成三个层次。本小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4、自读两次,抽若干人背。(2) 五、课堂探讨:(5) 学生通读全部课文后,提问: 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此题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说得合理就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合理的要指出。 例如:望弄清影怒聚等等 六、堂上练习(2) 《掌握语文》P135之4、P136之5 七、布置作业:(1) A、默写五首诗词 A、完成《掌握语文》P135之达标自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