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散步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 我的儿子 (老) 爱 (小) 我和妻 责任 2.秋天的怀念 一、导入 在《背影》中我们体会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今天我们学习《秋天的怀念》,同学们自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怀念的是什么?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2023年1月4日—2023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2023年出生于北京,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2023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2023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能填写出: “母亲爱____花__________,更爱__双腿瘫痪的儿子__”吗?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她更爱儿子?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待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三、再读课文,揣摩细节(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一) PPT呈现:建议你从这些角度品读课文:抓住一组对比性强烈的动词;一组重叠词;一组否定含义的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对文本细节的剖析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情味。这些细节应该是渗透着愧疚、追悔、怀念的。品析与朗读相结合。) 1.一组对比性的动词: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亲:躲出去 听我的动静 进来 扑过来 抓住 忍住哭 明确: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的鼓励儿子。 2.一组重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 明确: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和慈爱细心。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的关爱呵护儿子。 3.一组否定含义的词: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没有回来”“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自己从没有考虑过母亲的感受,从未为母亲着想,对母爱的浑然不觉,母亲的去世激起了“我”对生命的感悟,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 A、“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B、“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还未成年的女儿……” 明确: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度难关的,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二)精段阅读:(第2段)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明确: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憔悴的脸上 央求般 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边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对比强烈、鲜明,要在读中反复体会,在体会中品读人物,要读出当时人物的心境、态度、情感; 对学生朗读进行评价、指导;可分角色朗读。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确: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四、三读课文,拓展延伸(领悟主题,感悟人生) (一)理解: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明确: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二)理解主题 3.羚羊木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1、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进入中学虽然才三个星期,但已经有如春天的小树一般在慢慢长大,你们的思想在变化、个性在崭露。你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事事听从家长了。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便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张之路写的,发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杈 犄 逮 颤 怦 三、 指导自读。 1、 读方法:写人记叙文,写人要写事------何时、何地、何事,写事可写完整故事,也可写片段生活,写人要写人物形象,在故事之中展现(外在形象指人物的神情面貌,内在形象指人物性格特征)要从故事情节读出人物形象。 2、情节 妈妈追查、逼迫 →爸爸讲理由→插叙回忆→我收回木雕 起因:我送木雕(插叙交待情谊深厚)。 经过:要收回(木雕贵重)。 结束:收回(不好)。 3、人物:态度(语言、神态、动作)。 各人持什么态度,这样做好不好,表现各人如何处事? 爸爸:婉转、持重沉稳。 妈妈:态度生硬固执。(个性不同,态度相同,只看到物品价钱价值,不知友情更可贵。) 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 “我”:重情、软弱。 万芳:仗义、明理。 4、“这样做,不好”(学生在书中找出,并且讨论)。 ------影响孩子心理,孩子之间的感情,两家大人之间的关系。 5、“反悔,能不能全怪我”?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6、应怎样处理? ——不收回,或向万芳母亲婉转说明。 7、汲取什么教训? ------小孩子做事应该先同父母商量。 ------父亲送给女儿时也应讲清如何名贵,要珍藏好。 ——我的父母可以婉转向万芳妈妈说一说两个孩子怎么要好,提一提交换礼物的事。 8、课文倾向——不要伤害孩子的心,应该尊重孩子的情感,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幼稚行为。 4、 诗两首 一、学习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内容 1、导入 2、朗读课文 4、[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5、[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6、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5世说新语. 《咏雪》 教学目标 : 1.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 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工具:录音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二、新课学习 (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二)学习《咏雪》。 1.一读课文: 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差(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比不上) 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 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5.背诵课文: 6.归纳主题: 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 7.想一想 议一议: 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 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三、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四、课后作业: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 2.情感目标:认识诚信懂礼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 3.能力目标:体验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作品简介及题解 《世说新语》: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此书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全书共8卷 ,按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教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陈太丘与友期》是选自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筏疏,题目可理解为:陈太丘与朋友有约定。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2、听课文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边听边划分朗读节奏) 不 通“否”,读(fǒu) 3、出示例句划分节奏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③门外/戏 ④待君久/不至 ⑤相委/而去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 ⑦元方/入门/不顾 4、个别朗读,其他同学就其感情把握做点评。 教师提醒:“友人怒:‘非人哉!’”,应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 5、 全班齐读课文,把握节奏,注意文章情感变化。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1、自主释疑,找出重点字词,小组合作讨论。 让学生形成合作小组,从文中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结合注释进行理解、圈划,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合作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教师对学生理解错误的字词解释进行引导纠正。 3、归纳重点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②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放弃。去,离开 ③去后乃至:才 ④尊君在不:通“否”,文中的意思为“不在” ⑤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 ⑥则是无信:信用 ⑦下车引之:拉 ⑧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⑨不同称谓: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对别人一种有礼貌的称呼,相当于“您” 家君:谦辞,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翻译课文。 ⑴先由同桌之间相互翻译课文。 教师提醒翻译文言文“留、补、换、删、 顺”法则,注意文中出现的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充完整。 ⑵个别同学翻译。 四、研读课文 1、理清的故事情节。(用原文回答) ⑴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明确: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⑵友人听说太丘已走后,有什么反应? 明确:友人便怒,对子骂父 ⑶当元方听完友人的话后,生不生气(生气),他是如何应答的? 明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⑷听了元方的这番话,友人知错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友人惭,下车引之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设置一些简单的、有针对性的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课文内容。 2、出现了几个人物? 明确:陈太丘 太丘友人 元方 (板书) 3、通过对课文的了解,你觉得陈太丘的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友人,无信无礼 知错能改 元方,聪明 机智 率真 (板书) 4、文章通过什么描写方法来刻画这两个人物?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在掌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学以致用”。 五、合作探究 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①不失礼。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元方不失礼,懂得为人之理,而且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②失礼。因为客人毕竟是长辈,已经认错了,元方应该原谅他,不能“入门不顾”,使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6、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做人应诚信、懂礼 (板书) 1、背诵课文 2、收集十条有关“信”、“礼”的名言警句 八、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友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陈太丘 元方: 聪明 机智 率真 启示: 诚信 懂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