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A版语文六年级下:《秋天的怀念》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掌握难认难写字。通过查阅资料,优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领会母爱的无私、伟大。 教学准备 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2.检查预习,初步解题: (1)课文是在怀念谁? (2)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么样的人? 3.简介作者,激情导入。 作者史铁生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 4.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 1.自读要求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 (2)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找出来自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存疑,在全班交流。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以下生字的书写:躁豌 3.讨论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4.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么样的人?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 2.交流:“母亲”对“我”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小事上: (1)“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时,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2.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 二、品读课文 1.细读课文,要求: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2.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母亲的细致和体贴) (2)“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劝慰“我”、鼓励“我”不要失去生活的勇气,虽然她自己也身患重病。母亲多么伟大、坚强!) (3)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抓住“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4)“母亲”央求“我”去看花这一部分内容。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时想象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与无奈的画面。 (5)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 4.透过这些小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全班齐读。 (2)思考: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了这些菊花?(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殷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3)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 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者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