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两首 课题:《诗两首》课型:讲读课时:两课时 学习要点: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重点字词,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初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沐浴(mù)祷告(dǎo)倘若(tǎng)惊讶(yà) 2.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dǎo(祷)告罗摩yǎn(衍)那 wàng(妄)弃pāo(抛)下 3.文学常识填空。 (1)泰戈尔,印度(国名)文学家。20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的体裁是散文诗。 (2)《纸船寄母亲》选自《繁星》。作者_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_春水》《寄小读者》等。 4.分别用两句话概括这两首诗的内容: (1)诗人通过纸船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2)表达了母子之间亲密的情感。 二、检查导入 一、导课: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累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 如果说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在你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是啊,母爱如春光,沐浴着孩子的心灵;母爱如甘霖,滋润着生命的幼芽。今天,我们就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冰心走进《纸船》,与母亲倾情对话。 2.检查预习,听写字词 3.学生简介背景,老师适当补充。 三、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泊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读出层次:1节:折纸船 2节:抛纸船 3节:想象纸船 (4)读出感情:诗人是通过纸船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二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明确:“含着泪”,邮轮颠簸在陌生的国度,不知何时能够重新回到母亲的怀抱;远离母亲,以前钝化了的对母亲的情感突然间变得鲜明起来;女性纤柔敏锐的心灵难堪重负,灵魂难以得到解脱等等;《惆怅》一诗可以印证生病的冰心悲苦的心灵体验。 2.作者为什么要借纸船来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明确:冰心以孩子般的天真和纯洁,在儿童的游戏的世界中找到了寄托母爱的情感中介物。 3.如何理解纸船的内涵? (1)漂泊无依的孤独。(2)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3)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三)品读课文,尝试解决要点三 朗读你最喜欢的一句话,并简要分析其理由。 教师示范: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明确:我从“从来不肯”“总是”“仍是”这些词语中,读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由来已久。 学生合作交流: 四、迁移提高 拓展阅读,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仿写 冰心小时曾问她的母亲:“你为什么那么爱我?”母亲回答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道理就这么简单,就因为我们是父母的儿女,所以父母就得为我们操心劳苦!仿照下列例句,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参考答案: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 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 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 放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 第二课时《金色花》 教学过程 一、检查导入: (一)导课: 播放歌曲《鲁冰花》导入新课。这首歌借鲁冰花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是啊!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情感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学生简介作者: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波”,印度圣物,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二、学习研讨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请学生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给文中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 2.再读课文,理出文章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两个小问题: (1)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 明确: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的花。 (2)“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明确: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 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3.三读课文(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请同学说说以怎样的情感来朗读这首诗。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还应该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母子之间亲密的情感。 (二)精读课文,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在这一幅幅的画面中孩子和妈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这一对母子。 教师示例: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要读出嗔怪、担忧、焦虑、欣喜,交织在一起的情感,假装生气。 “我不告诉你,妈妈。”要读出淘气、机灵、撒娇、调皮的语气。 板书: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稚气淘气孝顺 母亲:亲切慈祥关爱孩子 (三)品读文章,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1.在中国,我们一般用花儿来比喻什么?(儿童) 2.金色花是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一种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 小结: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达。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母亲喜爱孩子、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表达实在美妙! 四、迁移提高 拓展延伸,尝试解决以下问题 训练点:想象力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参考示例:(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我与妈妈三次嬉戏 天真可爱亲切慈祥 活泼稚气关爱孩子 淘气孝顺 主题:母子情深 五.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把下面两节诗中空缺的部分,默写在横线上。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与悲哀归去。 2.文学常识填空 《纸船寄母亲》选自《繁星》。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抛下(pāo)②妄弃(wàng) ③倘若(tǎng)④惊讶(yà) 二、课内阅读 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xī(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nì(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1.根据拼音在括号中写出汉字,并辨析这两个词的作用。 明确:“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 2.“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和“孩子,你在哪里呀?”这两个疑问句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第一个问句是“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他知道妈妈深爱着自己,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但是,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 3.有同学认为,在妈妈急切寻找“我”时,“我”却躲起来捉弄妈妈,这说明“我”是个坏孩子,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明确: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能说“我”是个坏孩子,其实“我”是一个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 三、课外阅读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淡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拟人。 2.诗中用发展、贡献、牺牲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明确:青年人充实、提高、发展自己是为了作出更大的贡献和牺牲。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