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几何》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知识 2.理解王几何,学习的写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同学们,我们先前所学蔡芸芝先生温柔美丽,深受学生爱戴,莎莉文老师用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为盲聋哑的孩子开启知识的大门。今天我们要学的王几何比较另类,看看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们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找出描写王几何老师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理解词语: 绰号(chuō) 洗耳恭听:专心地听。 弥勒佛(mílé) 铁杵(chú) 铭记(míng) 哄堂大笑(hōng):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得意忘形: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持之以恒:长久坚持下去。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 一、指导学生理解散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㈠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1.出场引起惊奇 2.上课让人痛快 3.让人终身难忘 ㈡根据提纲,复述课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这节课让人痛快原因是什么? 明确:王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微笑,绝活表演,公布自己的绰号,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圆和三角形等。 2. 王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绝活是什么?他这样做的用意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反手画圆和三角形。 用意: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 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 综合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王老师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和严肃集于一身,受学生尊敬和喜爱的好老师。 4.文中的王老师很独特,他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归纳总结: 如:和蔼——“那矮胖老师一句话不说,像一尊笑面佛一样,只是站在讲台上哑笑。眉梢、眼角、鼻孔、嘴巴、耳朵,可以说,他脸上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条皱纹,甚至每一根头发都在微笑!” 通过对王老师的外貌描写来表现。 幽默——“这就是那些老同学给我取的绰号。天啦,本人太喜欢这美妙的绰号了!可惜,从来没有一个同学当面喊我王几何……” 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教学有方——“我反手画圆,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杵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通过对王老师的语言描写来表现。 5.文中除了写了王老师外,还多处写了“我们”的反应,有何作用? 明确:写“我们”的反应,尤其是“我们”的笑,是为了从侧面衬托王老师幽默风趣。同时用我们的反应、感受推动事件的发展,使王老师的形象逐渐完整、鲜明。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课文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2.学了本课有哪些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通过一节课或某个教学场面表现某位老师。 布置作业: 预习《〈论语〉十二则》,要求根据课下注释基本读懂课文,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