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十九中邓仲达) 一.教学安排:3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3、重点掌握虚词“其”、“以”的用法,并兼顾其它。 第一课时 一.目的任务:了解作家,熟悉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一二段。 二.教学步骤: 1、学习课下注释①和阅读提示,了解作家作品及文章的大致内容。 作者简介: 王安石(2023-2023),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庆历二年(2023)登进士第。嘉祐六年(2023)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积弱贫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2023)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后因受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2023)被罢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2023)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为国公,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2023)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谥号为“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2、范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 3、找出文章的记叙段和议论段,并概括各段的段意。 第一段:(叙)说明褒禅山一名的来历并指出“华山”一名的音谬。 第二段:(叙)概括介绍前、后洞,详细叙写游后洞的情况。 第三段:(议)记游之所得。 第四段:(议)由“仆碑”想到学者探求学问应取深思慎取的态度。 第五段:(说明)介绍同游者及作文时间。 4、问题“褒禅山一名的由来是什么?”——因人而名。 作者又是怎么纠正“华山”一名的谬误?——碑:仆道、漫灭但“为文可识”,以此证实了“华”是“花”的音谬表现了作者谨慎取实的态度,这样就为后面的议论作好了铺垫。具体指哪段议论?——第四段:“余于仆碑……”。 5、学生翻译,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点拨。 重点虚词 [其]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那里,指山脚下)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指去世时间)3.距其院东五里(这,近指)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指洞) 5.有碑仆道,其文漫灭(它的,指碑)6.独其为文犹可识(那,指碑) [以]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名之也。(同①) 其它 [舍]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建屋居住)[卒]而卒葬之(死)[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南)[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为动,为命名)[文]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①碑文②文字) 句: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6、问题:第二段写了两个洞,游者的情况如何?—— 前洞:平旷——游者众 后洞:窈然 ——不能穷 寒深 愈深愈难——记者少 又深——加少 7、作者为什么不能深入探奇?是条件不具备吗? 力尚足以入 悔其随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火尚足以明(原因:随——意志不坚定) 8、学生翻译,教师进行重点词句的点拨。 重点虚词 [其] 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那)②问其深(它的;指洞)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那些)④入之愈深,其进愈难(那里)⑤而其见愈奇(那)⑥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那;指洞壁)⑦盖其又深(那里;洞内)⑧既其出(助词,无义)⑨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些;指游客)⑩则或咎其欲出者(那个)(11)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以]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而,连状)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状) 3.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连状)4.火尚足以明也。(连状) 其它 [穷]尽[拥]持。拿。[怠]懈怠。[且]将要[盖]大概。[加少]更少。加,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方]正。[或]有的人。[咎]责怪。[极](享)尽。尽享 9.此段为后面的议论奠定基础,哪一段?——4段。 作业:翻译,朗读。找出议论段中与议论段意思相对应的句子,领会其关系。 第二课时 目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第三段,找出三段与四段的对应句,理解记叙与议论的关系,继续学习“其”“以”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检查3、4段的朗读 二.检查对1、2段中“其”“以”用法的掌握。(投影) 其: ①始舍于其址(那里——指山脚)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这——慧褒死后) ③距其院东五里(这——近指)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华山洞) ⑤其文漫灭(它的——仆碑)⑥盖其又深(那里——后洞) ⑦既其出(助词——无义)⑧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自己) 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②由山以上五六里(而——连状)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而——连状) 三.[“于是余有叹焉”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于是——指游后洞的经过【版书】 ——启下:叹(叹的内容是什么?)有所求有所得(古人) [“余所得”句是照应上文的哪句话?]有志 [古人为什么“往往有得”?]有力照 看来,作者是要以古人为榜样,像古人物相应 那样探求自然的道理而“有所得”。尽志 作者又是怎么“有所得”的呢? 作者认为:要有所得就必须有所得(余) 四.[此段的表达方式?——议论;是针对哪段议论的?你能找出它们的对应句吗?] 二段:三段: 平旷…………甚众夷以近…………游者众 窈然、甚寒、深…………不能穷险以远…………至者少 愈深、愈难、愈奇…………已少奇伟、瑰怪(险远)人罕至 又深…………加少…………有志者方能至 力尚足,火尚足……随而未至力不足,无物相……不能至 悔力足以至而未至……可讥、有悔 尽吾志而不能至无讥、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