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2、 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明确: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3、 分小组讨论,给文章划分段落部分,概括要点。明确并板书: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4、教师总结文章的意思 我们看一篇文章,要能找到关键的句子,把握关键的意思。 第一段写了什么意思?——乐 第二段写了什么意思?——痛 第三段写了什么意思?——悲 这真是乐极生痛,痛定思痛! 面对这么优美的景致,为什么会悲伤呢?这是经历使然,我们到一定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 当时的统治非常严酷,而且朝代更替频繁,朝不保夕。对生命常常有恐惧之感。而且因为朝代更迭,礼乐崩坏,文人们常常用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常常独自驾着牛车在野外乱走一气,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就趴在地上大哭。有一个年轻的女子死了,素不相识的阮籍就跑到她家里大哭。当时的文人就用这样的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里的郁闷。 四、赏析课文 1、 第一段: (1)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明确: 时间:永和九年 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盛况: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感受:信可乐也 写法:写景抒情 叙议结合 作者用简洁雅致、妙趣天成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2) 学生尝试背诵第一段。 理清背诵思路: 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状物写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请学生摘录写景句。 2、学习第二段,了解作者的心境的变迁。 明确:作者写出宴会之乐,实际是为下文的议论服务,作铺垫。 一开头就出现了一个阔大的境界:“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王羲之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所以,他们中有的人是静者,谈玄悟道:“晤言一室之内”,有的人是动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都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不仅如此,而且“及其所之既倦……矣”,“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这就说明,年将老、兴将倦,欢乐有期,这是共同的。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 于是作者自然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 尝试背诵第二段。 3、朗读并分析第三自然段。 理清背诵思路: 首先,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从而加深自己的感慨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 然后,联系当前,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再接着,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并发出“悲乎”的慨叹。巧妙地把话题引到诗集的编著及其意义上来,以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 作者的“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种生活观在我(王羲之)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 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览昔者兴感之由”,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而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感慨。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集体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背诵。 五、小结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他在的诗中曾经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