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 [学习重点]:了解并学习课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眷恋的情感以及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和孤独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吗?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空灵、充满诗意的荷塘月色图。今天我们学习又一篇同样优秀的散文《故都的和》,和作者一起感受秋的韵味。 二、教学目标、介绍作者、释题 1、教学目标:(见投影) 2、介绍作者:(见投影) 3、释题:“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即所写之秋是故都(北京)所特有的。 三、讲授课文内容: (一)学生默读课文,归纳“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 (1)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 (2)集中写景的段落是在3-11段 (二)教师诵读课文主体部分,学生认真倾听,体味故都之秋的韵味 1、圈出呈现色彩的词语 芦花 柳影 夜月 碧空 蓝朵 槐蕊 青布 秋果 ——人穿的青布也应是秋色的一种,由物及人。 ——秋天的枣子是“淡绿微黄”,也应是秋天的景色,即秋果(枣) 2、简要分析这些事物的色彩 芦花 槐蕊 (灰白色) 冷色 碧空 蓝朵 青布 (青蓝色) 柳影 夜月 (暗黑色) 3、体味秋的感受 问:面对这么多冷色调,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冷清、孤独 4、找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虫唱 钟声 鸽声 蝉声 雨声 人声 帚声 风声 ——教师提示帚声、风声也应该是秋声的一种 问:这么多声响交迭在一起,故都的秋究竟是静的还是闹的?——静 问:如果你既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和空之下,你心里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悲凉 (三)教师设疑,学生回答,理解作者的感情(见投影) (四)教师总结: 写散文,特别是写景散文要注意时、情、景三者的联系,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是这篇散文突出的特色。 (五)学生齐读3、4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的意味来。 四、总结全文: 这是一首秋的咏叹调,作者怀着深厚的情感,赞美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写出了故都之秋特有的韵味,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淡淡的忧思和孤独感。 五、布置作业: 学习此文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写法,写一篇关于家乡或校园秋的文章。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寓情于景 芦花 柳影 月夜 碧空 秋色 清 蓝朵 槐蕊 青布 秋果 秋味 悲凉 虫唱 钟声 鸽声 蝉声 秋声 静 雨声 人声 帚声 风声 情景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