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马说》学案 教师寄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祗( ) 骈( )尽粟( )一石( ) 槽枥( ) 2、 解释字词 祗: 一食: 虽: 且: 等: 安: 材: 通: 外见: 策之: 执策: 3、翻译句子 (1)不以千里称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什么? 答: 2、千里马的才能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答: 3、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4、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 1、的论点是什么? 2、千里马有哪些不幸的遭遇? 3.首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4.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哪句话体现了他的意图可充当主旨句?文章用了什么写法? 5.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你觉得作者是仅仅在替千里马鸣不平吗?伯乐指的是什么? 四、 拓展延伸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 答: 五、达标测试: 1、找出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4)其真无马邪?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 B、尽粟一石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策之不以其道 3、阅读下面的《问说》,按要求回答。 问说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外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1)《问说》与《马说》中均有“也”字,分别说明“也”在句中的作用。 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作用: B、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作用: C、不以千里称也 作用: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非学无以致疑。 ②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3)结合两篇“说”,归纳“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答: 六、课后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