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学者(公元前551~前479年),他首开私学,创立儒家学 派。孟子是战国时 期的大学者(生卒年不详,一说前385~前304年,一说前372~ 前289年),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并 对儒家学派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生于今日山东曲阜,孟子生在距曲阜仅数十里的邹县, 他们都曾沐浴着以 泰 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 ----公元前2 世纪中叶,汉武帝认识到孔子学说有利于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社会格局, 因而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中国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 建社会时期,一直尊奉孔子为圣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 以及孔子后裔和孟子后裔,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相信或认为孟子的学术思想与孔子一 脉相承或完全一致,简言之即所谓的孔孟一家。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或许 也是一个持续两千年的政治阴谋。因为,实际情况是,孟子的学术思想一部分继承 于孔子的思想,另一部分则是孟子自己的创造,而这后一部分内容已经大大地超越 了孔子。 ----孔子倡导的社会结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致命的问题在于,当君 王不尽君王的责任时,或君王胡作非为时,人们没有正当合法的途径去纠正君王的 错误或更换君王。对这个难题,孔子心里是非常明白的,但是他没有找到或不敢( 不愿?)提出解决的办法。对比之下,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在中国的历史中,是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朝 廷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君王的利益要服从民众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 ----为了约束君王的行为,孟子主张在任命或罢免官员的问题上,不能由君王一个 人说了算,也不能由少数几个大臣说了算,而是必须要征求国人的意见;在定罪量 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个人说了算,也不允许君王的亲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说了算, 同样必须征求国人的意见。对于不称职的君王,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 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在君臣关系上,孟子 也坚持人格的尊严与平等,他曾当面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 寇雠(《孟子·离娄下》)。” ----事实上,孟子的上述主张,都是孔子未曾提出过的,这表明孟子的学术思想、 政治理念与孔子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严格说来他们并不是一个学派,孔孟并非一家。 其实,孟子与孔子思想存在着本质不同,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心里都是明白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孟子》一书的许多主张都大为恼火,一怒之下要把孟子像 从孔庙里迁出,但是他冷静下来后却发现把孟子像放在孔庙中实在是太有必要了。 这是因为,只要宣扬孔孟一家,那么孟子便永远屈居亚圣地位,孟子思想主张的正 确与否,也就必须以孔子思想为准;这样便可以用正圣压制亚圣,用孔子的思想埋 没孟子的思想,从而扼杀了孟子倡导的民主思想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墨子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墨子的信徒还建 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对比之下,孟子则属于理论 家,而不属于政治家,他希望从理论上说服君王采纳一种类似“君主立宪”的管理 方式。但是,对于封建专制帝王来说,最有价值的学说,乃是孔子的主张,因为孔 子的主张有助于维护既成的格局,这是期望着永远坐稳天下的皇帝最欢迎的(打天 下的人都不用孔子的学说)。因此,孔子及其学说备受历代封建帝王的礼遇,而墨 子的学说则受到了冷遇,孟子的学说则受到了“招安”。遗憾的是,个中奥妙,一 般文人学者,并不明晓;至于普通百姓,更是被蒙在了鼓里,其标志即相信“孔孟 一家”。 ----王红旗2023年3月22日(根据《审视你的座右铭》一书改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