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五年级语文《孔明智退司马懿》教案范文1 一、简介人物,激趣导入 师:三国演义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歇后语,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三国演义里面非常经典的一段。 生齐读课题 师介绍司马懿 : 课前请大家阅读了上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我们来分享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吧。请生随意说。 师引入课文。 一、故事导课、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大家谈的故事是出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上部分内容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正是失了街亭这一咽喉之路,所以孔明安排撤兵。 也就有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2、板书课题:孔明智退司马懿。司马懿的“懿”笔画很多,大家不妨跟着数空一下。它是一个书面用语,现在只有在名字中用到或者是皇太后下的旨叫“懿旨”。(生齐读课题) 二、粗通文本、了解大意 1.这是六百多年前的古白话文,预习了吗? 请生读词: 旌旗、隐匿、笑容可掬 纶巾、鹤氅、麈尾(看图理解) 2.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哪些句子比较难读,难懂? 一般来说故事都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你能不能每一个环节都用一两句话概括,然后串起来说说故事大概讲了什么? 现在能说说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三、紧扣题眼、品读文本 (一)找出句子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请你再读文本,找出有关的句子。想想理由。 3、交流。 (二)聚焦“计”。 1、出示句子: 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请生读,断句。 3、你能借助下面的注释,读懂这段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4、孔明说“吾自有计”,板书:计,那他究竟是怎样设计的呢?他第一步做的是什么?师生一起标出第一步:①将旌旗尽皆隐匿,板书:隐匿旌旗。接下来几步又是什么呢?请自己读一读,标一标,概括一下。 5、你明白诸葛亮每一步的意图吗?请再读读这段话,联系下文想一想,完成练习。 A、孔明将旌旗隐匿,叫诸军各守城铺,严明军纪是为了 B、孔明大开四门,叫军士扮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在城楼焚香操琴是为了 6、集体交流: 将旌旗尽皆隐匿——①旌旗指什么?a、代表一个部队的方号,部队的人数有多少。b、为什么要尽皆隐匿?——为了迷惑敌人,让司马懿摸不清虚实。 诸军各守城铺——按兵不动,不让司马懿发现,也为了做好最后一搏的防范。 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妄行出入,高言大语者”,就是高声说话者,擅自出入的人。——为了不漏破绽,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为了让司马懿起疑。 孔明正襟危坐、焚香操琴——也是为了引起司马懿的怀疑。 7、小结:同学们,你们看孔明布下的这一计,他是将(自己的兵力)隐匿,将(一座空城)展现在司马懿面前。孔明是想告诉司马懿:我只有一座空城。你信还是不信? “好个我自有计”, 孔明这是唱得什么计啊? (板书:空城) 8、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布下这一计的? 出示: 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 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 你看到的情况是——(十万火急、千钧一发、命悬一线) 力量悬殊——十五万对二千五百,且是文官。 众官尽皆失色——笑容可掬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板书:临危不乱) 师:孔明设下空城计,如此周密的布局课文仅用了短短百十来个字,可谓字字珠玑。这也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语言极其凝练。 再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三)聚焦“人” 1、孔明为何敢如此设计? 2、出示: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出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 · 宣帝纪》” 意思是说:司马懿此人心里多猜忌,但对人却装的很宽容,用人颇多疑而但又能灵活应付随时变化的情况。 可见司马懿此人——生性多疑,处事谨慎。 懿看毕大疑,究竟在一些什么呢? 出示京剧唱词:我们不妨来欣赏一段京剧唱词。 现在,你能读出司马懿见到这番景象时的心情吗? 请一生读。 师生对读,生读:孔明部分,师读:司马懿部分。 司马懿举棋不定,最终决定退兵,说:出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在司马懿退兵之后,孔明这边的众官也是不明所以,丞相为何不用一兵一卒就将仲达退之呢?诸葛亮也有一言。 补充出示: 亮曰: “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故退去也。” 可见:诸葛亮敢用此计正是料定了——司马懿生性多疑必中计。 你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孔明?(板书:深谙人心) 四、补充结尾,拓展延伸: 1、想不想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尾?出示故事结尾,生阅读。 2、师小结:这真是“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诸葛亮是指挥如意笑谈中,难怪人们把他说成是智慧的化身。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诸葛亮,了解那一个风云际会的三国时代,建议同学们课后再读《三国演义》,感受经典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