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拣麦穗》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拣麦穗》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 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不同人物拣麦穗的“细节”,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探究作品主题(对农村妇女命运的感伤,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2.在体会人物情感和探究作品主题中,品味文章丰富细腻、精妙动人的语言 3.赏析文章象征的表现手法(烟荷包和小火柿子的象征意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细节,品味语言 难点:探究主题,赏析象征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设想 1.教学策略 (1)基于生本对话的多元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策略 (2)长文短教,化繁为简,重点落实文章的基本要素:人、事、物、情 2.预习安排 (1)熟读《拣麦穗》全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2)完成预习作业,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习作业: ①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②姑娘们和“我”各是如何拣麦穗的?目的是什么? 3.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这篇散文主要是围绕什么事情来写的? 拣麦穗 2.文章写了哪些人拣麦穗? 姑娘们拣麦穗,“我”(大雁)拣麦穗 (二)生本对话:解读“细节”,品味语言 1.阅读第二部分,解读姑娘们的“拣麦穗” 指一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思考: 姑娘们是怎样拣麦穗的?她们拣麦穗是为了什么? 时间(环境):“月残星疏的清晨”到“月亮又回到天边” ——从早到晚(辛勤) 动作:“挎”“拣”(拼命) 内心:“遐想”“想”“痴想”“想象”“梦”——兴奋、喜悦,充满憧憬 收获:“装满篮子”“或许能拣上一斗” 目的:“卖”“攒”“扯”“买”“剪”“缝”“绣”“装”——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 板书: 姑娘们——备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美丽的梦 2.阅读第三部分,解读“我”的“拣麦穗” (1)指一名同学朗读第1-8节,其他同学思考: “我”和姑娘们的“拣麦穗”相比,有什么不同? 动作:“歪歪趔趔”“跟在姐姐们的身后”“跌跤”“追赶蚂蚱和蝴蝶” 收获:“少有拣满一篮子的时候”“稀稀拉拉几个麦穗” 目的:“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 大雁——“备嫁妆”(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天真(纯真)的梦 (2)指两名同学分角色朗读“我”与卖灶糖老汉的对话,结合第三部分有关内容思考: “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为什么想到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我”: 天真无邪、活泼可爱,贪吃、丑陋,少人疼爱,渴求并依恋老人那像“我”母亲一样的“朴素的爱” 卖灶糖的老汉: 衰老、孤独、居无定所,慈祥、纯朴,疼爱着“我”这个贪吃、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小女孩,给“我”依恋,让“我”体会到人与人之间那种朴素美好的爱 (三)生生对话:探究主题,赏析手法 姑娘们和“我”拣麦穗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而这两个梦最终都破灭了,那么,面对梦的破灭,姑娘们和“我”分别有着怎样的反应呢? 1.阅读第二部分最后三节,思考: 姑娘们面对梦想的破灭,有着怎样的反应?周围人又有着怎样的反应? 姑娘们:“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不会过分地悲伤” ——甘于命运的安排,不再追求,不再梦想 周围人:“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痴想”——因司空见惯而漠然、麻木 板书(接上): 姑娘……——梦想破灭——对农村妇女(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感伤 2.有人说,姑娘们的“拣麦穗”是一个大背景,而“我”的“拣麦穗”是一个具体的“个案”,是对大背景的一个生动别样的“注脚”那么,“我”最终的命运会不会像姑娘们一样呢? (学生讨论,阐述理由) 提示:从课文中找依据,一是要抓住姑娘们和“我”各自面对理想破灭的反应以及周围人的反应,二是要结合文中关于烟荷包与小火柿子的描写,揣摩其用意 思考相关问题: (1)烟荷包寄托了“我”的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我”常常想找到它? (2)作者描写小火柿子有什么用意? 烟荷包: 寄托“我”最初的纯真幼稚的梦想,对人与人之间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小火柿子: 象征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暗示“我”不会像姑娘们那样甘于命运的安排,而是永存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 板书(接上): 大雁……——梦想破灭——对朴素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