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呐喊》收录作者2023年至2023年所作小说十四篇。20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接下来大家一起来练习呐喊自序同步练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1.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小说收在三个集子中,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________,这部小说写在_________年,这部小说与俄国作家________的一部小说同名。 3.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是________,散文诗集是__________。 二、词语理解 1.下列词语(或其中画线的语素)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质铺(质:典当、抵押) 苦楚(楚:地方) B.久违:好久没见 未曾经验(经验:动词,经历过) C.侮蔑:轻视、轻蔑 无端(端:来由、缘故) D.卒业(卒:完毕、结束) 不惮(惮:害怕) 2.自序的开头说“我在年青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根据课文内容,分条说出这里“梦”所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语段中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铁屋子”指的是: “熟睡的人们”指的是: “大嚷起来”指的是: 三、对全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第一段最后说“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下面说法中对“《呐喊》的来由”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年青时的理想和追求至今没有泯灭。 B.过去的经历不能忘怀,一吐为快。 C.借以消除寂寞时光的记忆,获得新生。 D.避免将残存在记忆中的梦全部忘却。 2.课文第七段中“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是一个比喻,请简要分析这个比喻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面的句子画线部分改写成意思比较直露、通俗的句子。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己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回答,作者写把自己将要结集付印的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对语言的揣摩 1.课文第二段记叙作者少年时出入质铺和药铺的情形。试分析下面一段话是否可以去掉。 “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文章第二部分开始有关S会馆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 A.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作者当时生活的艰难,为下文接受朋友邀请开始写小说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处境如此,所以双方一拍即合。 B.S会馆的环境是悲凉的、寂寞的,这里着力写这种环境,为的是烘托作者当时在屡经挫折之后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感到未尝经历过的无聊和寂寞。 C.作者在S会馆里,不怕环境的艰苦,坚定地研究古碑,并逐步使自己的心态趋于平和,这表明当时作者屡经挫折之后,已经心如死水。 D.S会馆的荒凉、寂寞、衰败,含蓄地表明作者当时生活的落寞,作为年青人,他多么渴望与人交流!这段描写在文中使下面的情节出现得十分自然而合理。 五、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3题。 我在年轻时期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未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1.文中的“梦”的含义正确的一项 ( ) A.寻求真理的种种理想 B.对国家民族抱有美好的憧憬 C.青年时代救国救民的理想 D.喻指对前途的打算 2.既然回忆“梦”使人寂寞,为什么又“偏苦于不能全忘却”?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当年那救国救民壮志,虽未实现。但到底令人欣慰,不免常回想起来。 B. 用“苦于不能全忘却”来反衬当年寂寞的经历实在刻骨铭心。 C. 虽想摆脱当年理想破灭的痛苦惆怅,但实在难于摆脱。 D. 当年的“梦”虽然破灭了,回想起来,仍令人痛苦惆怅,但救国救民的愿望,是强烈而不能忘却的。 13.这节文字的中心是 ( ) A.具体说明《呐喊》成书的原因 B.总括地写《呐喊》的创作缘由 C.叙述自己年轻时所做的“梦” D.自己被回忆所牵扯着的痛苦、惆怅 参考答案: 一、1.《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狂人日记》 2023年 果戈里 3.《朝花夕抬》《野草》 二、l.A 2.“梦”指的是:①到南京求学,“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②到仙台学医,“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③在东京治文,“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3.“铁屋子”指的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熟睡的人们”指的是:当时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思想麻木。“大嚷起来”指的是;朋友们通过办《新青年》杂志宣传革命真理。 三、1.A 2.课文第七段说的是作者在屡经挫折之后的思想情绪,这种思想概括起来是感到无聊和寂寞。但是读者对这种“无聊和寂寞”可能是缺乏体验的,为了使读者更清楚“无聊和寂寞”,作者进一步说面对一群活人大喊,而这些活人毫无反应,既不赞同,也不反对。这就能使读者对“无聊和寂寞”认识得清楚一些。为了更清楚地表现这些活人的无反应,作者使用了“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无聊和寂寞”的感受。 3.我自己原本认为我是一个可以不说话的人了 4.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四、l.去掉这段话似乎语言更简练了,但表现力却差了很多。这段话中特别强调质铺的柜台“高一倍”,药铺的柜台“和我一样高”,意图就是要突出“我”的年龄小,而突出年龄小,就能强调“我”的感受,就能为下文所说的“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做更充分的铺垫。 2.B 高中是人生中的关键阶段,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编辑老师为大家整理的呐喊自序同步练习题,希望大家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