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所抒发的强烈感情。 教学难点:目的三。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 二、指导自读。 (一)、《送元二使安西》。 1.解释词语 (1)、客舍、尽、故人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西”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辞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形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晴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后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恋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4.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解释下列划线字: 之广陵 西辞黄鹤楼 烟花 碧空尽 唯见 天际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是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景中寓情。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 3.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色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共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细雨之中!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节 教学目的:同上节。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关键:同重点。 教学方法:同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三)、划出诗中写梦境语言,并试作分析。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冰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布置作业: 1.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2.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