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石瓠,意思为可容五石的大葫芦。庄子的《五石之瓠》借助寓言,曲达旨意的写作手法带我们领略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石之瓠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1、可能出现的生字词: 贻(yí):赠送。 瓠(hù):葫芦。 树:种植、培育。实:结的葫芦。 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举:拿起来。 瓠落:又写作“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 呺(xiā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 为(wèi):因为。 掊(pǒu):砸破。固:实在,确实。 龟(jūn):通作“皲”,皮肤受冻开裂。 洴(píng):浮。 澼(pì ):在水中漂洗。 絖(kuàng):丝絮。 方:药方。 鬻(yù):卖,出售。 说(shuì):劝说,游说。 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 将(jiàng):统率部队。 裂:划分出。 一:同一,一样的。 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 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 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蓬:草名,其状弯曲不直。 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2、翻译全文: 【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不够坚固,无法拿起来。 【原文】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原文】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事。 【译文】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原文】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译文】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 【原文】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 【原文】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译文】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 【原文】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译文】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原文】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3、文言常识总结------文言现象归纳: (一)通假字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通“皲”,使皮肤皲裂。 2、世世以并避織为事。通“纩”,指棉絮. (二)词类活用。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名作动,种植;实,使动,....实。 2、其坚不能自举也。坚,形作名,硬度。 3、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大,形作名,大的东西。 4、能不龟手一也。龟,使动,使……皲裂;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 5、冬,与越人水战冬,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三)虚词的意义 1、 以 以盛水浆介词,用来。 剖之以为瓢介词,把。 客得之,以说吴王介词,凭着。 2、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介词,因为。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勐词,制作。 2、 与 请与之 动词,给。 与越人水战 介词,和。 (四)、难句翻译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避統,则所用之异也。 (这药物)能够防止手冻裂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有的人不能免除漂洗棉絮,就是使用它的方法不同. (2)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那么先生还是有浅陋的、遭蒙蔽的见识啊! (五)句式判断。 1、请买其方百金。 状语后置:请(以)百金买其方 2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 省略句:能不龟手(是)一也,或以(之)封,非(瓠)不号然大也。 3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 定语后置: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之人。 4、理解庄子在这篇文章中所传达的思想。 1.理解庄周: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 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 有什么用意? 明确: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2.这两个人的见识就截然不同,人物语言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形象说起。 明确:惠子:有才能,讲究物的实用性; 庄子:有智慧、善辩,不拘于外物,主张融合物我,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 4、主题的探究:有关有用与无用的探讨?从故事入手: 庄子在《人间世》中有一-则故事:南伯子綦(q1)到商丘去游玩,看到了-棵巨大而茂盛的树,这棵树与众不同,千乘车马都可以在它的绿荫下隐庇。然而子綦上前仔细地观看,发现这棵树枝弯弯曲曲不能做栋梁;树木心是空的不能做棺材;舔一下树叶,嘴就会受伤而溃烂:闻一闻气味,就会使人大醉三日醒不来。于是子綦得出结论:这是一棵无用的树,所以能够长得这样的高大。 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个矛盾? “有用” 与“无用”,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有用”,无所谓“无用”;没有“无用”,也无所谓“有用”。 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毫无用处”,法拉第回答说: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无用成大用”。 例如:“ 天生我材必有用”,在人们的心自中,这似乎已成定理。人生而有用,一无所用的人总被人无情地唤作'废人”,毫无余地让人怀疑其作为人的价值和意义。人似乎只有建立一番功勋、成就一番伟业,才算得上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不枉此生。不知疲倦地追求所谓的'有用”的人,往往容易陷入迷途之中,找不到方向。或殚精竭力,机关算尽、或心胸狭窄,排挤诽谤、或阿谀奉承,委曲求全、甚至作奸犯科、无恶不做些。 例如:在这个快餐式时代,人们总会不自案地问:“这有什么用呢?”当这句话成为口头禅的时候,一种可怕而怪诞的习惯就养成了:于我有用者,亲之;于我无用者,弃之。但当所有人都对'有用”趋之若鹜的时候,“无用”就被冷落了,它只能退回世界的一隅,蜷缩着。君不见,多少古老的小巷被推倒,有用的宽敞马路要取代无用的窄窄的胡同。君不见,多少无用的哲学书被束之高阁,有用的经济类书刊长期热卖。这个时代追求速度,追求立竿见影,要有用之用。无用之用,只能眼看着时代的车轮飞速滚过却无可奈何。 例如:有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仁望星空”,亦仿佛圣地亚哥老人独自在海上与鲨鱼搏斗。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老人所得到的只是一副鱼骨架,毫无用处。但他终会被人们视为勇者铭记在心。也许我们终不能成一代大师,留传世杰作,但是我们却能够追逐心中信念,“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以内心的坚守,将所谓有用之事看得豁达一些。否则,唯此是念,害怕失去,即使得到也无甚快意,终将被时光淘尽。正如苏轼,远谪黄州前,他是政治失意的,但当他让心中高于现实的放旷、对人生的热爱不再受压抑时,他就成为名垂千古的东坡。 上面就是五石之瓠知识点总结了,想要了解更多内容,请多多关注本网站。 【五石之瓠知识点总结 五石之瓠知识点梳理】相关推荐文章: 六年级上册语文花之歌知识点梳理 花之歌知识点归纳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客至知识点归纳梳理 客至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丁香结知识点梳理 丁香结知识点归纳整理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