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解释,但很多同学仍然分不清这些称谓之间的区别,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年龄称谓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古代年龄称谓高考常考 【襁褓】襁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褓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举例:寅以菽浆代乳乳之,得不死,在襁褓未尝啼。(宋·无名氏《李师师外传》) 【孩提】指两三岁的儿童。 举例: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 【龆龀tiáo chèn 】指儿童换牙时,七八岁。 举例:未逾龆龀,已议论天下事。(北周·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 【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举例: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 举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举例: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及笄】笄,发簪。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而束发加笄,表示成年。后世遂称女子适婚年龄为“及笄”。 举例: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汤显祖《牡丹亭》) 【束发】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举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 举例: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而立之年】古代男子三十岁。语出《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不惑之年】古代男子四十岁。 【知命之年】古代男子五十岁。 【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古代六十岁亦可称“耳顺之年”。 【耆qí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举例: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荀子·致士》) 【古稀】七十岁。出处: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杖朝之年】八十岁。出处: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礼记·王制》) 【耄耋】八九十岁,泛指老年男性。 举例: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对酒歌》) 【期颐之年】一百岁。出处: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 ) 小题检查: 1.(16天津卷)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2.乾隆皇帝在一次宴会上,指着一位老者,出了上联:“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灵机一动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问:这位老人多少岁呢?( ) A.140岁 B.141岁 C.121岁 D.123岁 【答案】1.D 2.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