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句子翻译 1.紧抓关键词 文言文句子翻译给分点往往是翻译句中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如果没有准确翻译出来,就会失分。 如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为:他们自己说他们祖先(为了)躲避秦时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译出大意计1分,妻子绝境解释各0.5分) 2.翻译特殊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不用判断动词是。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①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倒装句 常见的倒装句有以下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位置,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句中花之隐逸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来源:学_科_网] ④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能谤讥于市朝。为介宾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能于市朝谤讥,将介宾结构于市朝后置。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翻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将介词短语后置做状语,原句应是愿陛下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 (3)省略句 常见的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①省略主语。如: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②省略谓语。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③省略宾语。如:人不知(之)而不愠。(《论语》) ④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如: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 ⑤省略介词。如: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4)固定句式 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有: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②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童趣》) ③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如: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塞翁失马》) ④何以:相当于凭借什么。如:何以战?(《曹刿论战》) (5)被动句 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 二是没有被动词,但意思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3.牢记翻译基本方法 留、换、调、增、删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留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 换是替换词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用景象替换; 调是调整语序,如何陋之有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 增是增补词语或句子的成分,夫大国,难测也翻译为大国的虚实是难以推测的; 删是删去不译的,如陈胜者,阳城人也中的者也不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