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客在春秋之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穿梭来往于各国之间,或穿针引线,搭桥过河,或挑拨离间,挖敌方墙角,或施缓兵之计,赢得喘息之机。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 【原文欣赏】《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字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目的连词,来)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⑥以乱易整(用) ⑦阙秦以利晋(用来)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代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兼词,从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语气词)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指示代词,那)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示祈使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结构助词“的”) 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⑧子犯请击之(代词,秦军) ⑨ 缀耕之垄上(动词,到) 1、下列句子,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C. 共其乏困 (供:供给)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D. 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 2、下列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敢以烦执事 3、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吴广以为然 ②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④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⑤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A. ①③B. ②④C. ③⑤ D.②⑤ 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C. 失其所与,不知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5、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 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 6、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7、下列各句中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 越国以鄙远 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 既东封郑 好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就给同学们分享到这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