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工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十四节气谚语含义,让我们一起品读这些先人的智慧果实。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谚语: 春谚: 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正月雷,二月雪,三月无水过田岸。(三月水少不够灌溉)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夏谚: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雾浓必大旱,夏则大雨。) 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秋谚: 六一,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七一,一雷九台来。 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 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 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 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冬谚: 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部分谚语含义 1、“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2、“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3、“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谚语表明: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 “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