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关于棉花的歇后语: 口含棉花——说得轻巧 青石板上晒棉花——有软有硬 秋天的木棉花——老来红 蒺藜上弹棉花——越整越乱 脚踩棉花堆——不踏实;腾云驾雾 挑着棉花过刺笆林——东拉西扯;七勾八扯 半天云里抛棉花——肯定落空 棒槌弹棉花——乱谈(弹) 背着棉花过河——负担越来越重 冰雹砸了棉花棵子——尽光棍 耳朵里塞棉花——装样(羊) 耳朵塞棉花——装聋作哑 二两棉花——弹(谈)不上 滚水锅里捞出的棉花——熟套子 挑着棉花过刺林——走一步,挂一点 新棉花网被絮——软胎子 竹筒子里塞棉花——空虚 号筒里塞棉花——吹不响 号筒塞棉花——吹不响;吹不得 关于麦子的歇后语 荞麦地里藏秃子——没有看出你来 荞麦地里抓王八——十拿九稳 荞麦地里捉王八——十拿九稳 荞麦粒儿——有棱有角 荞麦面擀饼——不粘板 房顶上种麦子——刺激(脊) 纺花锭插到荞麦囤——尖对棱 风吹麦苗——一边倒 高粱撒在麦地里——杂种;秋后见高低 割麦不用镰刀——连根拔 拿根麦芒当棒槌——小题大做 看见麦苗叫韭菜——五谷不分 墙上的麦子——野种 荞麦面贴对子——不粘板 荞麦捏的——没有骨头 荞麦皮打浆糊——粘不到一起 荞麦皮打糨子——不粘板;两不沾(粘);粘不到一块儿 荞麦皮里挤油——死抠;没多大油水;油水不大 荞麦皮榨油——无中生有 荞麦去了皮——棱没棱;仁没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