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鼓励中国学者掌握好英语。季先生说,英语作为国际学术通用语言,有助于我们在国际学术舞台,更好地交朋友,更好地与各国同行打成一片。 打成一片!多么形象的表达。这让我想到杨宪益,杨先生 1934 年从天津一家英国教会学校毕业(解放前的英美教会学校,为很多民国望族家的孩子,奠定扎实的英文阅读功底,在以后的系列博文中,我会介绍其教学过程)。随后,杨先生进入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Merton College, Oxford)。有回忆记载,当年牛津的中国学生(钱钟书先生当时也在牛津),只有杨先生淘气,同外国学生打成一片,胡闹折腾,半夜翻墙出去喝酒。 英语,不一定说给英美人士听。拿开会来说,不少国际会议,参会者来自非英语国家,互相之间也用英语交流。举个例子,2011 年,开罗 Ramses 大饭店的亚非洲国家青年教育会议,参会者来自亚州、非州 30 多个国家地区,包括很多中东国家的代表。西方国家的参会人数不多,美国人或英国人更是寥寥无几。 会场虽然很少见到美国或英国人,但会议语言却是英语为主,其次是阿拉伯语。大会发言阶段,一名巴勒斯坦学者用标准英文,批评美国以全球化为幌子,推行美国化。我心想,你自称讨厌美国,怎么说一口流畅的美语?转念又一想,假若他不会英语,还能站在这里发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