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不再独霸中学的“外语天下”了!“小语种吃香的局面蔓延到了省会初中课堂。新学期一开始,郑州外国语中学申请学习小语种的学生数量就超过了招生计划。”(9月13《河南日报》) 英语之所以受宠,自然与英语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和现实相关,在国内能够上升到现在的地位,绝对是“大环境”使然。毕竟不管什么场合,英语是必不可缺的:学校里作为主要课程教学,考试中作为必考科目要求,招聘时不精通ABC的一律免谈。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英语强化班冒了出来,成为我们社会中独特的“教学经济”支柱。 相对而言,有些语言因为学得人少,只能是“小语种”了。然而,花无百日红,“近几年一些高校小语种专业一直保持100%的就业率,甚至出现好几家就业单位争一个毕业生的局面。”此语道破了天机――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果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能够达到如此这般的炙手可热,自然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上游”中学生们的选择取向了。 毋庸讳言,学习小语种语言的中学生肯定也有自己选择的个人动机,比如“感觉特自豪”。但是,与此同时又缀上一句“将来出路应该也会比较好”,就完全暴露了在现实社会竞争、家庭期待和学校教育的熏陶下,中学生们已经在外语学习上开始“与时俱进”了,中学生们这种过早的与社会结轨不知道是一种真正的进步,还是被动的无奈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