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语再次成为了热点。这次不再是地铁和景区指示牌上的英文错误,或者餐馆菜单上的“4 GladMeetballs(四喜丸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童子鸡),而是中国人自创出来的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Emotionormal(情绪稳定),还有更富时代特色的 “Chinsumer(指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Vegeteal(指开心网上的“摘菜)。人们在网络上传播和把玩着这些中式英语单词,新词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 从最早我们自己讽刺初学者英文水平低,到后来好多外国人搜集散布在公共场合里不经意间的“巧妙错用,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错用甚至自创英语单词,中式英语(Chinglish)的内涵在不断地被拓展,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也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甚至鼓励。语言是时代变迁最敏感的反应器,中式英语繁盛的背后是中外交往更加密切、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 在“Long time no see、“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之后,也许会有更多中式英语成为外国人的日常用语。 中式英语成员不断扩展 更早的中式英语得数旧上海的“洋泾浜,至今在中国语文课本选摘的民国时期散文里还留存着从英语音译的“水门汀(Cement水泥)和“梵阿铃(Violin小提琴)的字眼。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第一外语变成了俄语,直到改革开放后,国人普遍开始学习英语。学校里的英语教师和新东方的老师开始要学生警惕“Chinese English。大学里请来的外教发现,中国人讲英语很容易照着汉语原来的习惯。学生请假,说自己不舒服会讲“I am uncomfortable而不是“I don’t feel well,外教得好久才能反应过来;中国人把厕所叫“WC而不是“Restroom,而“WC在英语国家只是“茅坑的意思。浙江大学的一位美国外教去中国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中国人讲“饺子和“豆腐的单词都“名不副实,“Dumpling和“Chinese Bean curd他们并不用,“Ravioli和“Tofu则被老外广泛接受———这两个词对英语来说也是外来语,分别来自意大利和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