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1) 教材第60~62页的内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习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同学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的教材都有漂亮的彩色封面,我们的课桌都有平坦光滑的桌面。这些都是物体的一部分。用手摸一摸教材封面和课桌面,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教师说明:黑板面和国旗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见下图),这些是平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说明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标准不同,必须用大小相同的正方形来测)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米)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平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平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习本。翻出反面(已画出练习本大小的格子),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练习本。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平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2023()。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1.下图中每一个小格是1平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略 2. (1)平方分米(2)平方厘米(3)平方米(4)平方米 思维训练 1.(1)5平方厘米(2)6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4)8平方厘米(5)7平方厘米 2.周长一样长,都是30厘米。 面积和面积单位(1)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教材提供了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教材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片,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上与指甲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例一张10元人民币的长是14(),宽是7(),它的面积是98()。 思路分析:要得到人民币的长和宽,我们应当用尺子来测量,测量人民币的长和宽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根据人民币的长宽情况,我们选择用厘米作单位,人民币的面积是指人民币的大小,它是一个平面,应该用平面图形(比如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来测量,所以要用面积单位。1平方分米大约有手掌那么大,而1张10元人民币大约也是手掌那么大,显然不可能是98平方分米,而应该选择用平方厘米作单位。 解答:一张10元人民币的长是14(厘米),宽是7(厘米),它的面积是98(平方厘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