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广角。(教材第116页) 1. 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2.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 师:同学们,你留意过自己周围的生活吗?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我们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你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这些。 师: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生活中的圆很多,有很多的生活现象可以用圆的知识来解释。 生2: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更加广泛。 生3:统计知识在商场进货方面很有用处。 …… 师:你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吗?试试看能独立解答下面的问题吗?(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第28题)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师: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些什么?你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学生可能会说: ·从图中可以看出小明从家出发在15分钟时到达图书馆,也就是说小明行4千米所用的时间是15分钟。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行多少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以算出来,即4÷15=(千米),也就是小明从家去图书馆用了15分钟,平均每分钟行千米。 ·从图中水平横着的线段可以知道小明在图书馆停留的时间是从15分到30分,也就是说中间在图书馆停留的时间是15分钟。 ·从图中可以知道小明是30分开始从图书馆回家的,40分时到家,说明小明回家的路上用了40-30=10(分),已知路程是4千米,要求小明平均每分钟行多少千米,根据“速度=路程÷时间”可以算出来,即4÷10=0.4(千米),也就是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用了10分钟,平均每分钟行0.4千米。 …… 只要学生叙述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应 用 广 角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A类 图中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小正方形的面积是()。 (考查知识点:图形;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B类 下面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2023年森林面积的统计图及四国国土面积和人口情况。(单位:万平方千米) 国家 中国 美国 印度 澳大利亚 人口总数/万人 202389 20239 20231 2023 国土面积/ 万平方千米 960 936 329 774 (1)图中的树高表示的是什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计算这四个国家2023年的人均森林面积,并进行比较。 (3)如果制作统计图(条形、折线),你认为选择哪种更合适?为什么? (4)根据以上信息,谈谈你的想法。 (考查知识点:统计;能力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1)图中的树高表示森林的面积。从图中我们可以知道美国的森林面积最大,印度的森林面积最小。 (2)中国:2023000÷2023202300≈0.202346(平方千米) 美国:2023000÷202320230≈0.202362(平方千米) 印度:202300÷202320230≈0.202330(平方千米) 澳大利亚:2023000÷20232023≈0.202392(平方千米) 0.202392平方千米(澳大利亚)0.202362平方千米(美国)0.202346平方千米(中国)0.20233平方千米(印度) 答: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大约是0.202346平方千米,美国的人均森林面积大约是0.202362平方千米,印度的人均森林面积大约是0.20233平方千米,澳大利亚的人均森林面积大约是0.202392平方千米。澳大利亚的人均森林面积最大,美国的人均森里面积第二,中国的人均森林面积第三,印度的人均森林面积最小。 (3)如果制作统计图就是为了便于比较四个国家的森林面积及国土面积、人口等情况,能直观反映数量多少的宜选择条形统计图。 (4)根据以上信息,我觉得我国应该多植树造林,加大绿化力度,更应注意环境保护问题,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答案不唯一) 教材习题 教材第116页“整理与复习” 26. 略 27. 略 28. (1)4÷15=(千米) 答:小明从家去图书馆用了15分钟,平均每分钟行千米。 (2)4÷10=0.4(千米) 答:小明从图书馆回家用了10分钟,平均每分钟行0.4千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