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校园平面图。(教材第51~53页) 1.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比例知识,同时能灵活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测一测”“问一问”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综合利用方向与位置、长度单位、常见平面图形、对称、比例尺等知识,体验绘制校园平面图的过程。 难点:会确定参照方向,能以确定的参照方向为标准画出某个场所的简单示意图。 记录本、卷尺、课件。 1. 明确活动任务。 绘制校园平面图。 2. 设计方案。 师:观察教材第51页两张平面图,说说这些平面图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实物和距离同时缩小。 生2:方位都是以“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设置的。 生3:各类建筑都是根据其外形画简单的平面图形来代替。 生4:平面图上方都标有所画区域的具体名称。 师:想一想,绘制校园平面图前,要先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生1:首先确定需要绘制哪些主要建筑,由2人完成。 生2:绘制校园围墙的形状,由3人完成。 生3:通过询问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实地测量、估测等方式来收集各建筑的占地面积和形状、各建筑间距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组员分工完成。 生4:根据纸张大小和校园围墙的形状、大小确定平面图的外围大小,即平面图上围墙各边的长度(各边等比例缩小),数据不需要十分精确,组员一起完成。 生5:根据平面图上围墙各边的长度与其实际长度算出比例尺,组员一起完成。 生6:依据比例尺和各建筑的形状、实际大小,确定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大小、形状,组员分工完成。 生7:根据各建筑间的距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绘制出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最后添加图名,组员一起完成。 生8:实地验证平面图是否符合实际,并与学校展出的校园平面图作比较,看看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组员寻找原因,然后进一步完善平面图,组员一起完成。 3. 交流反思。 师:全班交流一下,观察各小组绘制的平面图,每张图是否画得准确、合理?哪几个小组的平面图有自己的特色? 生1:在我们组绘制的平面图上写好了组员名字及口号。 生2:大家都放在一起展览吧,然后全班同学投票评选出最好的三幅。 师:把你们喜欢的别的小组的平面图画下来。 生:我喜欢…… 师:在上面的活动中,运用了哪些知识?采用了哪些收集数据的方法? 生1:方向与位置的确定。 生2:长度的测量。 生3:比例尺的确定。 生4:平面图形的画法、图形的对称。 生5:采用了询问法、测量法等收集数据。 生6:还采用了调查法、估测法等收集数据。 师:利用所绘制的校园平面图,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什么问题? 生1: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了解校园的格局分布。 生2:能快速地知道各建筑的分布位置及最佳前往路线。 绘制校园平面图 绘制校园平面图的主要步骤: ①确定主要建筑。 ②绘制校园围墙的形状。 ③各建筑的平面大小和形状、各建筑间的距离及在校园内的分布情况。 ④确定平面图的外围大小。 ⑤算出比例尺。 ⑥确定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大小、形状。 ⑦绘制出各建筑在平面图上的位置,添加图名。 ⑧实地验证、完善平面图。 ⑨绘制正确的校园平面图。 绘制自己校园的平面图。 (考查知识点:位置关系、比例等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