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解决问题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2.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 3.提高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灵活运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 难点:熟练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 教具学具 口算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口算。 10-2.480.45×22.36-2.3 0.51÷1.7 0.96÷0.60.4÷0.04 二教学实施 1.学习教材第39页例10(1)。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思路。 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就是看2.5kg里有几个0.4kg。 (3)猜一猜。 请同学猜一猜,需要几个瓶,把结果和理由告诉同伴。 (4)算一算。 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出结果。 集体订正,教师根据同学口述,板书如下: 2.5÷0.4=6.25(个) (5)提问。 按“四舍五入”法,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kg香油,还剩下0.1kg香油)怎么办?(需要再准备1个瓶子装剩下的0.1kg香油,所以需要准备7个瓶子才行) 师: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要答需要准备7个瓶子。 (6)验证。 刚才你猜对了吗?理由符合实际情况吗? (7)讲述。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学习过一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四舍五入”法的原则是:如果被舍去的部分的首位数字小于5时,就舍去这些数字,如果被舍去部分的首位数字等于或大于5时,就要在保留部分的末位数字上加1。 今天通过例10(1)的学习,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根据实际需要取近似数的方法。在除法计算中,根据实际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数某位后面的数字舍去,无论舍去的最高位是几,都要向保留部分的末位进一,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8)想一想。 生活中哪些情况用到了“进一”法,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学习教材第39页例10(2)。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解题思路。 (3)独立列式计算。 (4)集体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5÷1.5= 提问: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计算结果出现了循环小数)教师在横式后写上得数:25÷1.5=16.666…(个)。 (5)想一想。 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不够)为什么?(因为余下的不够再包装一个礼盒,所以不能用“进一”法取商的近似数)不能用“进一”法取近似数,这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呢?(小组讨论) 教师归纳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去尾”法。 “去尾”法也是一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在实际计算中,根据情况有时需要把一个数某位后面的数字全部舍去,这种计算方法叫做“去尾”法。 (6)举例。 生活中哪些时候选择运用“去尾”法,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一罐橙汁粉450克,每冲一杯需要14克橙汁粉和8克方糖。冲完这罐橙汁粉,大约需要多少克方糖? 2.幸福小学有382人去秋游,每辆客车限乘40人。需要几辆客车? 3.电信局为新建小区的680户居民安装宽带,工人平均每周安装70条。电信局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安装完? 4.装订一种笔记本需要用纸60页,现有同样的纸2023页,可装订多少本笔记本? 5.一棵树4.5米高,一只小猫从下向上爬。它每次向上爬3米,向下滑2米,第几次能爬到树顶?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450÷14≈32(杯)32×8=256(克)2. 382÷40≈10(辆) 3. 680÷70≈10(个)4. 2023÷60≈47(本) 5.第3次能爬到树顶。 教材习题 练习九 1. 1.2÷3÷2=0.2(公顷) 2. 分析: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用除法求出客车和货车的速度,再用客车的速度减去货车的速度。 336÷3.2=105(千米/时)336÷3.5≈96(千米/时)105-96=9(千米) 3. 300÷3÷4=25(棵) 4. 分析:先算85份周报卖的钱数,再算卖晚报的钱数,最后算出卖晚报的份数。 1.5×85=127.5(元)230-127.5=102.5(元)102.5÷0.5=205(份) 5. 202313.88.56 6. 分析:先求雨燕的速度,再求雨燕的速度是信鸽的几倍。510÷3=170(千米/时)170÷74≈2 7. 分析:用面粉的总质量除以每个蛋糕用的面粉的质量,再根据实际情况用“去尾”法求出近似数。 4÷0.32≈12(个) 8. 分析:用葡萄的总质量÷每个纸箱装的质量=用纸箱的个数,计算出结果后,用“进一”法取近似值。 680÷15≈46(个) 9. (1)分析:先求出买钢笔用的总钱数,再求出可以买几支钢笔,计算出结果后,用“去尾”法取近似值。 80-45.6=34.4(元)34.4÷2.5≈13(支) (2)可根据题中的实际数量提问题,答案不唯一。 10. 13.616.810.20233.616.810.519 11. 450÷16≈28(杯)28×9=252(克) 12. 分析:因为20230平方米是20230平方米的5倍,可以求出2023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的吨数,再求出20230平方米8月份吸收二氧化碳的吨数。 20230÷20230=56.3÷7=0.9(吨)0.9×5×31=139.5(吨) 13. 3.69÷2.46=1.5 板书设计 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问题 25÷1.52.5÷0.4 根据实际情况对小数的商取整。例如求所需的容器、布袋等物品的数量时,根据 需要求得的结果要用“进一”法。当知道了总量求可以得到几个分量时用“去尾”法,例 如一段绳子可以做几个中国结,一片铁皮可以做多少个盒子等。 课后反思 1.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时间和空间,感知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教师穿针引线,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主动建构。 3.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备课参考 在学习了小数除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又安排了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的内容。一方面是在进一步巩固商,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思维较活跃,但有可能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去取商的近似数。因此,要让学生在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联系生活经验,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来确定是“舍”还是“入”,从而认识取商的近似数的另外两种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 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思考、在讨论交流中产生共鸣,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使思维得到训练。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留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