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数学论文] 浅谈“吃透教材”的重要性---由《比较大小》引发的思考

[复制链接]

从备课开始,心中便一直在寻找情境,寻找孩子身边熟知的情景。所以,我与晓丽老师的年龄差,驶过的一辆校车的核载人数标识,102班学生发来的植树节照片,一年级校本课程的人数等等,都住进了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教有用的数学。所以,孩子发烧血常规的报告,七八岁孩子体重标准,室内的温度计,当然还有体温计,都在我的备选范畴。这么多情景,我要结合一年级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编排与取舍,因为一节课40分钟,既要知识点突破,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生成。

也许因为太重视情境,所以对于教材知识点的生成挖掘不够。所以我的这一节课形式大于实质,华而不实。直到现在我依然困惑,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怎样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层层推进,让一般方法可以自然显现,而不是老师告知或者死啦硬扯。现在回想我的设计,我觉得应该做如下的修改:我觉得应该借鉴课本上的设计,但不是死搬硬套,我应该先比较: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数,比如36与39。无论是从数的顺序还是摆小棒,拨计数器都可以顺利的解释。在我们教材中比较十位不同的两个数,比如41和37课本上推荐的就是摆小棒并没有推荐拨计数器。所以如果我能在课堂上针对41与37的比较,直接摆小棒去解释更能顺利推进。

一节好课应该是曲径通幽后的豁然开朗。102班的学生,对于我告知的一般方法没有认同感。就是因为推理探究中的前后知识不衔接,学生没有体会到水到渠成。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课堂孩子不会说谎,听不懂了一定是老师的引导和设计出现了问题。所以在今后的备课当中,一定要深挖教材,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用心设计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孩子真正领会数学的推理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人人终身学习知识网~是各类综合知识资源信息分享,提升综合素质与提高知识技能的终身学习网络平台

Powered by 5wangxiao

© 2007-2021 5wangxiao.Com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