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内容 1.图形的变换; 2.因数与倍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统计; 7.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① 掌握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和变化,正确认识这三种图形。 ② 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掌握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③ 掌握长方体(含正方体)的特征;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求长方体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方法(公式)。 ④ 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含带分数),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的意义以及约分、通分的方法;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⑤ 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⑥ 掌握“众数”的意义及其与“平均数”、“中位数”的联系,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形成以下基本技能。 ① 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② 能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倍数,正确判断100以内自然数中的质数和合数,会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含立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含容积)。 ④ 能正确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⑤ 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⑥ 能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能半独立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① 生活中与“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 关于长方体(含立方体)的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无盖(无底)、侧面积(通风管道)、涉及计量单位不同的、转化为质量的、展开图及其设计制作的、拼搭式的、具有等量转化性质的等。 ③ 关于求“分率”与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分数加减问题(以两、三步为主)。 ④ 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分析。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与自我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树立合作、互帮、集体等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 三、复习形式 1.结合课本“总复习”分单元复习,适当沟通有关的知识。 2.对分单元复习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组织针对性复习。 3.适度综合练习,查漏补缺。 四、相关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依靠学生主动复习相关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复习交流、讨论,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基本知识的复习。 2.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容易引起审题错误的、一题多法的等。 3.复习中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但注意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练习中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答题的态度和一丝不苟解题的习惯。 4.对于“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准备继续通过互帮小组,为其补习最基本的“双基”,不搞“一刀切”,以免影响他们的“心理”。 5.适当编制一些“发展题”,用以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创造思维”。 6.重视解题策略的训练,引导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能力。 7.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复习热情,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