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学的课题是路程、时间与速度,本节课的 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理解速度的含义。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 1.创设情境: 就是通过学生跑步比赛的成绩表让学生进行两次比较分析,这个情境的创设,我的意图是让学生 到: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理解速度的意义。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揭示速度的含义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个运动物的速度。使学生知道物体在1时、1分、1秒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 3.通过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速度。此环节我通过播放 ,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 课上完后,效果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首先,感觉学生学习气氛不够热烈,课堂不够活跃,这一点还需要在调动学生情绪上下功夫,在语言的启发上动脑子,另外,我还想是否应该增加一些判断、 进行抢答,这样气氛会好些,同时也会使学生对概念性的认识会更深刻一些。 2.整节课下来,感觉前松后紧,时间节奏的把握上处理不够到位。 3.这节课的重点是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推导出三者关系的三个关系式后,我是否应该设计一个综合性更强的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深化,而我设计的 是否太单薄,只用到了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个关系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