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双基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培养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3.情感目标:通过分数的意义的探求过程,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合作意识,体验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1.“数数”创设认知冲突。 师:大家会数数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上出现几个圆,就数几。(出现1个圆、3个圆、2个圆) 生(齐):1、3、2。 师:(出示个圆。) 生:……(无法数出) 评析:数数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了一个学生急切希望激发探究的教学情境。 师:现在谁知道切下来的这块占整个圆的几分之几?(课件出现上面完整的圆的的图形和平均分的线条,切下来的部分占3份。) 生:我认为是五分之三。 2.寻找学生的知识起点 师:(师板书:)对于这个分数,同学们还了解一些什么呢? 生1:我知道“5”叫做分数的分母,“3”叫做分数的分子。 师:(看其他同学)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在分数旁边写声分子、分母)还有吗? 生:3和5中间那条线叫做分数线。 师:你说的真好!(板书:分数线) ………………………………….分子 …………………………………分数线 …………………………………分母 (各部分名称板书如下) 3.揭示课题。 师:我们懂得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那么什么叫做分数大家知道吗? 生:……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分数的意义) 评:数数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制造了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另外,把教材中间部分才出现的各部分名称的内容,在课的引入处开展教学,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这种设计是深入了解学生的结果。 二、合作学习,探究意义 1.学生合作探究 师:关于分数的意义,你们想自己研究还是想由老师讲给你们听了? 生:我们自己研究吧。 师:今天老师准备的学习材料不多,我建议我们还是按照通常的做法,用四人小组的方式开展研究吧。 生:可以! 师:老师为我们每个小组同学提供了一套学习材料。(出示资料,如图)小组长请举手,你们可要注意安排学习资料、组织成员讨论。 1米 师:应该怎么研究呢?我们电脑博士有什么建议?(播放要求) 1.任意选用一些材料,通过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出一些仔细喜欢的分数,比比看哪个小组表示出的分数多? 2.互相说说你表示的分数的过程。 3.通过表示分数的过程,试总结出什么样的分数叫做分数? 师:知道怎么做了吗? 生:知道了。 师:好!那我们就开始吧。 生:(开始分组研究,教师下小组进行指导) 评: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让学生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感受分数形成的过程。分数意义的探索完全在学生自己实践、合作、思考下获得。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 2.交流学习成果 师:怎么样?差不多了吗? 生:可以了。 师:哪一组同学先上台来汇报? 生:(争先恐后)我来,我来! 师:我们请第一组同学先说。 生1:我表示的分数是,我用小花这个图来表示,我先把8朵小花平均分成4分,拿了其中的3分,就是。 生2:我用月饼来表示分数,我表示的是,我是这样想的,先把月饼平均分成2分,我取走其中的1份,我取走了二分之一。 生3:我选用这条线段,发现这条线段被等分成10段了,用大括号括起7小段,就是了。 师;这几个同学说的很好,我们赶紧把这些同学表示的分数写出来吧。(板书分数) 师:还有选用其他学习材料表示分数的吗? 生:我是用长方形的纸表示的,我表示的是,我用这张纸对折、对折再对折,摊开后用彩色笔画出5份,就是八分之五。 生:我把6支铅笔平均分成3分,这一份2支就占6支的。 师:说得真好!我们看看这些分数,我们表示的时候是把什么当作一个整体来分的。 生:(争先恐后)1条线段,1个月饼,6支铅笔…… 师:这些东西,有一些是物体,有一些…… 生:有一些是图形 生:还有一个单位。 师:6支铅笔、8朵花、12个小方格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述? 生1:一堆东西。 生2:一个整体。 师:(根据学生概括的同时板书相应的词)说的真好。我们表示不同分数的时候把这些图形、物体、单位或者是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师:在表示分数的时候,我们是这些整体拿来平均分的,我想请同学们给这个整体取一个名字,可以用什么名字呢? 生:一堆东西。 师:(看着学生沉默不语) 生:我觉得不准确,因为有一些是一条线段不是一堆东西。 师:那该取什么名字? 生:一个整体。 师:不错!是一个整体。还有吗? 生:单位“1”。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是从书上看来的。 师:不错,你能先预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师板书单位“1”。完整板书如下:) 板书: 一个物体 一个图形 一个计量单位 一个整体 6支铅笔 8朵小花 12个正方形 单位“1” 师:在这些分数中,分母表示的是什么?分子表示什么? 生:分子是指拿几份。 生:分子表示有几份。 生:分母表示分了几份。 3.归纳分数意义 师:通过以上的操作和学习,谁来说说怎么样的数叫做分数吗? 生: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再取了几份。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生:应该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多少份,表示其中几份的数。 师:这个整体可以换什么词呢?多少份又可以换成什么词? 生:单位“1”。若干份。 师:是怎么分的? 生:平均分。 师:谁能说的更准确一些?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只取一份行吗? 生:可以? 师:一份能说成是“几份”吗? 生:不行。 师:谁来把意义补充完整。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说的真好!这个表示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这样的5份的数。 师: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的数。 师:刚才的、这些分数,其中的一份,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做分数单位。(板书: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同座同学互相说说黑板上各分数单位,并说出是由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组成的分数。 生:(同座同学互说) 评: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教师很恰当地体现了自己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了抽象的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反馈,辨析提高 1.指导学生看书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书P85-87,并完成其中的部分练习。 生:看书,并完成作业 2.选择喜欢的动物回答问题 师:今天这节课,有5只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的课堂,并且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回答这些小动物们的问题吗? 生(齐):有。 课件出示五种动物头像,学生自由选择动物后链接到相应的问题。学生回答这些动物带来的数学问题。 右图中的阴影部分占全图的几分之几? 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每份的两只大象是这个整体的()。 六分之五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份的数。 把四个苹果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个苹果就是这个整体的()分之()。 把()看作一个整体, 平均分成()份,1只小鸭就 是这个整体的()。 3.辨析练习。 课件出示下列各题。 (1)一个圆、5个苹果、1米线段、全校学生人数都可以看作单位“1”() (2)是把单位“1”分成5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 评: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另一个“精彩”之处。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而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的整合,关键的一条,就是新技术必须为教学服务,新技术必须和教学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展。而本课“课件”的设计,像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动物带来的数学问题,动感交互的界面等,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良好的研究、思考、探索的氛围等方面效果独到。 四、游戏启思,总结深化 1.游戏:猜数比赛 师:课上到这个时候,大家一定累了吧,我看这样,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怎么样? 生:好呀。 师:(出示一个纸盒)猜猜看,请你判断盒子中有几支铅笔。 生:3根。 生:7根。 生:无法准确判断。 师:(教师取出盒中的2支铅笔)如果,告诉大家我拿出全部的,你知道盒子中有多少支铅笔? 生:4根。 师:(教师取出盒中的2支铅笔)如果,告诉大家我拿出全部的,你知道盒子中有多少支铅笔? 生:6根。 2.学习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总评:教育改革赋予我们很多新思想和新理念。其中,对我们教师角色的定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本节课正是用这种观念来设计《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在设计上,教师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来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整节课,教师并没有为学生讲明白什么是分数,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探究分数的意义提供学习的资料。巧妙的设计,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角”角色。同时还“迫使”教师充当了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如何转变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改进教学方式方面,本课进行了可喜的尝试,并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