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引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解决问题与计算有机的结合。在本节的教学中,注重情境图的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让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充分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观察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节课首先利用情境图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2.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已有口算加减法的经验,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同时,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资料的信息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10页情境图。(出示PPT课件) (1)引导学生观察,同时收集数学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揭示课题:本节课我们就要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探究体验 1.(1)出示例1(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2)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然后汇报。 算法一先算35+30=65,再算65+4,结果是69。 算法二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数是69。 (4)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 (5)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①把其中一个加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加数连续加上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 ②把两个加数都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整十数加整十数,一位数加一位数,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 2.课件出示例1(2),学生独立完成。 (1)各组汇报算法。 算法一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用凑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2)引导学生比较例1(1)和例1(2)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例1(1)不需要进位,例1(2)个位数相加满十了,需要向十位进1] 3.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口算方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充分体现知识的迁移,给学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展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