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加法的另一个重要运算定律——加法结合律的兴趣。 ⊙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李叔叔第一天骑了88 km,第二天骑了104 km,第三天骑了96 km。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中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列式后与同桌交流。(如果学生没有给出第二种算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方法一(88+104)+96 =192+96 =288(km) 方法二88+(104+96) =88+200 =288(km)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说一说它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预设 生1:方法一先求第一天和第二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三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生2:方法二先求第二天和第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再和第一天所行的路程相加,从而求出这三天李叔叔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88+104)+96○88+(104+96) 预设 生:可以用“=”连接。 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 (1)出示课堂活动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