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出示主题图)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有4棵玉米树,每棵有3个玉米棒) 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 师:你能列出式子吗? 生:(列式):34=?43=?3+3+3+3=? (灵活利用课文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 生2: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 (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解决的方法:(教师板书) 3+3+3+2=33+2= 3+3+3+3-1=43-1= 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 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没学之前就能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谁来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1:前3棵玉米上,每棵都有3个玉米棒子,最后一棵上有2个,所以列式为:33+2。 师:(在33下面画一条横线)3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1:前面3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生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棵玉米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1个,所以列式为43-1=。 师:(在43下面画一条横线)43在图中求的是什么? 生2:原来的4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 师:为什么要减1? 生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1。 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你们说说看。 生:先算加减法。 生:先算乘法。 师:请小朋友们先动笔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学生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 生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33+2为例算的:先算33=9,再算9+1=11。 生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43=12,再算12-1=11。 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 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活动体验,寓练于乐 练习一:摘玉米棒 (画面回到主题图上) (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1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很多好朋友,有小鸟、小恐龙、小青蛙等小动物,这些好朋友看到小熊种的玉米这么结实又好吃,都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谁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谁。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吗?(生答:想!)答对了,老师也送你1个小小的玉米棒。) (画面出示:小熊又掰了1个玉米棒。)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子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熊算一算?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1:小熊共掰走了2个玉米棒子,应列式为:33+1=10。 师:你是怎么计算这个算式的? 生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 师:你真棒!小熊的第一个玉米棒子送给你。 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34=12,再算12-2=10。 师:能说说为什么减2吗? 生2:原来是4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3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2个,所以要减2。 师:说得真好!也送你1个玉米棒子。 (这时大家活跃起来,都想要玉米棒子。) 师:那好吧,剩下的10个玉米棒里都藏着一个秘密,如果你能把这个秘密解开,那这个玉米棒就属于你了。 (教师点击课件里的每个玉米棒,都分别出现一道乘加乘减的算式,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玉米棒作答。) 练习二:丰收联欢会 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小熊请大家来举行联欢会,看!它们带来了什么?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谁要是能答对这些问题,谁就能得到这些水果。(答对的学生就奖一张水果卡片) (点击猴子和小猪就会分别出现书本56页做一做第一题和58页第4题) 1、书本56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 师: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1:34+2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1)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2:你是怎样想的? 生3:34求出的是什么? 生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 ...... 2、书本58页第4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 师:刚才动物们请我们品尝了美味水果,现在它们又邀请我们参观森林果园了,大家想去吗? 生:想! 师:(课件出示图画)瞧,这是果园的一角这里不仅有美味的水果,而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看,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吗? 生:好! 游戏规则: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大组(香蕉组和橘子组),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解答。每提出一个问题得一个水果卡片,每用一种方法解答均得一个水果卡片;两组交换进行,到最后,哪一组得到的卡片最多,则那一组获胜,就能得到奖品。 练习四:小小设计家 师:刚才小动物们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会设计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摆学具或画图画的方法,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 (学生设计好题目后,同桌互相欣赏,互相解答。) (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们走出座位,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还剩几个? 3+3+3+233+2=11(个)香蕉组橘子组 9 3+3+3+3-143-1=11(个) 12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验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这节课中我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素材和思考空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参观森林果园、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2、大胆放手,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实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的快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