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说明 1.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在学生找20以内各数的因数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各数的因数,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按因数的个数给各数分类,最终得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让学生成为探索家。 2.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原则,“因材而练”,就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目标。因此,本课时在习题的设计上呈现了多样性的原则,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只选择难度较大的习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习题。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差异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同学们,老师在屏幕上出示了自然数1~20,如果把这些数分类,可以怎样分呢?(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还可以怎样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新的知识。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提问:找出1~20各数的因数。 2.分组讨论。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的因数:1。 2的因数:1,2。 3的因数:1,3。 4的因数:1,2,4。 5的因数:1,5。 6的因数:1,2,3,6。 7的因数:1,7。 8的因数:1,2,4,8。 …… 4.提问:你能按照上面各数的因数的个数给这些数分类吗? 有1个因数的数:1。 有2个因数的数:2,3,5,7,11,13,17,19。 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4,6,8,9,10,12,14,15,16,18,20。 (学生可能还会分成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教师可以说明,把有3个、4个、5个、6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统一叫做有2个以上因数的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