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应变能力,即面对问题时,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任何人都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缺乏锻炼,这种能力就会日益退化。人的头脑一旦变得迟钝,遇到再简单的问题也会感到不知所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教师尽管在课前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深思熟虑过,一切做到了胸有成竹,但教学程序的设计难免与教学实际相脱离,遇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众所周知,学生会带着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部份,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反馈出来的、有利于促进学习者进一步学习建构的生动情景和鲜活的课程资源,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课堂实施“执行教案”逐渐走向“互动生成”。 教师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时,能够随机应变、相时而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瞬间判断其正误,并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回归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即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具有较强应变能力。 怎样成为具有随机应变能力的聪明人呢? 一、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信息社会,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先于教师获取知识,甚至提出一些教师无法预料并且是很难回答的问题。 有一次,在批改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时,发现郑浩栋这样例举生活中有关“克隆”的例子:把海星用力碾碎,它能变成许多个海星。我虽然知道海星有再生的能力,也没有查找资料,想当然的以为再生能力不会如此强,就打了个叉。中午,张琛婕把一本翻开的书递给我,书上这样写着:海星以贻贝、杂色蛤、牡蛎,是养殖业的大敌。有一次,养殖工人把它捉起来弄得粉身碎骨后投入大海,结果却适得其反,每一块海星碎块都繁殖出了新的海星呢。惭愧呀,自己却不知道海星的分身术如此了得。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涉及其他学科知识甚为广泛,上至天文时空,下至地理人文,俯瞰芸芸众生,包罗世间万象。因此,语文教师钻研业务,不局限在自己所教的内容范围。要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大量阅读涉及各学科的书籍,扩大知识面。要掌握教材内容的一些背景材料,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比较高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来剖析和处理一些相对而言比较浅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体系上居高临下,识变善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需要时,就能调用各种知识,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性问题。 二、深入钻研,认真把握教材内容。 在随机应变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质疑、师生所共同探讨的问题,都源自教学内容。而知识的迁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都以教学内容为蓝本。教师要能在课堂上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组织教学,就必须对教材的背景、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有一个全 方位的深刻理解。只有研究深入,才能对教学内容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把握,而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进行思索,不仅仅满足于一般教参之类的分析提示,而有自己独到的发现,有真知灼见。这样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就能把它放到教学内容的全局中去考虑,了解它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作用,从而快速反应作出判断,调整、安排恰当的教学程序,利用各种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课堂上教师就能既突出重点,把握教学的侧重点,又能灵活机动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各个疑难,实现让全体学生都能品尝探索、钻研、发现、收获后的喜悦。教师随机应变地加以引导启发,顾及全面、突出重点。而这一切的实现,是离不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钻研,整体把握的。 三、坦诚相见,不耻下问 客观原因,教师把握好应变技巧,就能处理好课堂中的偶发事件。但如果是主观原因,知识方面的东西,教师就应坦诚相见,决不能用巧舌如簧来掩盖自己的失误。 曾在教学《晏子使楚》时,让学生评价晏子。当学习委员说到:“齐国大夫(dài.fu)晏子”时,调皮大王 许文华马上站起来说:“不对,不对,那应该读(dàfū)。”此时,学生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他,当我还未来得及反应时,学生们却议论纷纷了:有的说:“专捣乱……”可他毫不示弱地反驳到:“晏子是齐国的一位官员,又不是医生,怎么能读大夫(dài.fu)呢?我这资料上就是这样写的。”说完便将手中的资料很威风地向同学们摇了摇。听他这么一说,我就马上凑过去看了一下他的资料,有的学生还动手查起了字典来…… 小学数学课件 随后,我表扬了许文华同学,称他为“小老师”。因为是他让我更牢固地掌握这个词语,再一次懂得了在知识的掌握上什么叫“真”。 总之,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虽然是根据教师事先在熟悉教材,熟悉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掌握情况下,精心设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但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的“独白”,而是学生、教材、教师之间进行一次次真情的“对话”。 这就要求,新课堂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在充分研究学生、教材、教法的基础上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预设,而且还应在教学中树立“生本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突破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而走向生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