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理念: 吴正宪专家曾说:“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应当是学生在教师充满智慧的启迪引领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的真正精彩是学生的精彩,而不是教师的精彩。教师要做操作工,要创造出孩子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知识。”所以,本节课我立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刻围绕着以发展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彰显美学价值。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55—5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和掌握在同一圆内(相等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画圆。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创新性和空间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圆的特征,正确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大小不等的彩色圆形、圆规、直尺、剪刀。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学发现 (一) 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提纲: 1. 自学课本55页—56页的内容。 2.自学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并会用字母表示。 3.准备画圆工具及圆形。 导言:师:通过预习,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今天要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形同学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生活中圆演绎着重要的角色,还藏着很多奥妙呢,你们想知道吗?(生:想)这节课我们就共同去认识圆,了解圆。→(师板书:圆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圆 。 第二环节:探究形成 (一) 复旧引新,观察比较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生: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生边说师逐一帖在黑板上)。 师:请大家观察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形(贴黑板、手指图)和这些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 生1:这些图形都有棱角,而圆形没有棱角。 生2:这些图形都是由直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 (二)联系实际,初步感知。(说圆) 师: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圆形的物体? 生:硬币、钟表面、车轮、脸盆、月饼、桌面、太阳…… 师:课件出示55页主题图,引导学生感知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初步感知车轮都是圆形的) 师:看来圆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应用也很广泛,那你想不想现场画出一个圆呢? 生:想。 (三) 自主操作,尝试体验。(画圆) (尝试画圆→生说步骤→师示范画圆→生再次画圆) 1、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圆规试着在本上随意画出几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你是按怎样的步骤画圆的? 2、生:分别说出自己画圆的方法和步骤。 3、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圆,生观察、感悟。 4、生再次画圆,体验成功。 (四)认识圆 (认识各部分名称,展示预习成果) 师:同学们,圆内还有一些有价值的点和线段,相信通过预习你们已经找到了,现在就请大家展示一下吧。 (1) 先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 (2) 再在全班交流,师点拨、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五)指导操作、探究结论 1、师:请同学们在本的左侧确定一个点,画出一个圆,在本的右侧确定一个点,再画出一个圆,边画边体会思考,圆心决定圆的什么? 生: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结论) 2、师:请生先画出半径为1厘米的圆,再画出半径为3厘米的圆,最后画出半径为5厘米的圆,思考,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生: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结论) (六)探究圆的特征 1.画一画:学生通过在圆里画半径、直径,寻找半径直径的特点(无数条、都相等) 2.量一量: (1)师出示要求:测量同圆、等圆、不等圆。 (2)同桌合作,一人测量半径和直径的长度,一人记录。师巡视指导。 (3)学生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等于直径的1∕2 )。 第三环节:拓展应用 (一)巩固内化 1.我会填 2.我来判 (二)思维拓展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应安在哪? (三)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创作作品并展示:(学生用圆拼组成各种图形或美丽的图案并展示作品,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美) (四)全课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让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