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一)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编出6的乘法口诀。 (二)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教具和学具 教具:例11的实物图,6根小棒。 学具:6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2~5的乘法口诀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全体同学一起背一遍,相邻两个同学互相背一遍。 2.卡片口算,并说出用哪句口诀 2×3= 1×4= 2×1= 5×2= 4×4= 5×5= 3×5= 4×3= 3.卡片口算,直接记得数 2×5= 2×2= 5×1= 3×4= 1×5= 5×3= 2×4= 5×4= 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下面应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学习新课 1.准备练习 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 让学生口算,6个6个地加,把每次加的结果,教师填在空格里,一直加到36。 提问:12是几个6相加得来的?(2个6相加是12) 3个6相加是多少?(18) 5个6呢?(30) 6个6呢?(36) 2.出示例11 教师出示蝉图(图上共画6只蝉,第一次先露出1只,其它的蝉先用纸盖起来)。 提问: (1)图上画的是什么?(1只蝉) (2)仔细数一数,一只蝉有几条腿?(1只蝉有6条腿) (3)1个6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的下面板书:6×1=6) (4)6×1=6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一个六是六) (5)谁能结合乘法算式编一句乘法口诀?(一六得六) 教师在6×1=6的算式旁边,板书:一六得六。 教师移动遮盖纸,又露出1只蝉,一共露出了2只蝉。 提问:(1)2只蝉共有多少条腿?怎样列式?(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2=12) (2) 6×2=12这个算式什么意思,谁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在6×2=12算式旁边板书: 二六十二) 6的乘法口诀前两句咱们已经编出来了,后面几句,同学们试着自己编好吗? 教师陆续露出3只、4只、……、6只蝉,每增加1只,让学生试着把书上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订正后,教师把乘法算式和相应的乘法口诀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每句乘法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3.观察口诀,发现规律 提问:(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有6句) (2)怎样看出是6的乘法口诀?(每句口诀第二个字是六) (3)每句口诀第一个字表示什么?(几个6) (4)6的乘法口诀的得数,后一句与前一句有什么关系?(后一句比前一句多6) (5)如果你忘掉了其中的一句口诀,如四六( ),你能不能用最快的方法想起它的得数?(小组讨论后再交流) 先想前一句三六十八,18+6=24,四六二十四,或者先想后一句,五六三十,30-6=24,四六二十四, 4.熟记口诀 (1)熟读口诀,自己试背口诀。 (2)指名背,两人互相背。 (3)师生对口令。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课本第37页做一做的第1题 教师用小棒在磁性黑板上摆了一个六边形,学生动手也摆1个。 提问:(1)你摆的六边形用了几根小棒?(6根) (2)摆1个六边形用6根小棒,如果不摆图了,你能知道摆2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吗?摆3个,摆5个,摆6个呢? 学生口答:教师逐一板书:6×1=6,6×2=12,6×3=18,6×5=30,6×6=36。 你为什么能很快说出它的得数?(用6的乘法口诀得出来的) 教师出示“做一做”的第2题。 教师任意指一道题,由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发展性练习 (1)先算出每道题的得数,再说一说每组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6×3+6= 6×4+6= 6×5+6= 6×4= 6×5= 6×6= 从上面练习,你得到什么启发?(不知道6×6=?我可以用6×5+6得出) 6×2 2×6用哪句口诀? (2)读一句口诀,说出两道乘法算式。 三六十八 五六三十 四六二十四 3.综合性练习 直接写出得数。 6×4= 1×6= 4×6= 3×5= 2×6= 3×6= 6×3= 4×3= 练习十 教学目标 1.每个学生要熟练地背出2、3、4的乘法口诀,迅速准确地口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同时要使学生加深对口诀的来源、意义、相邻两句口诀之间关系的认识。 2.训练学生具有运用乘法口诀较迅速、准确地进行乘法式题口算的能力。 3.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准确计算、工整书写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归纳整理。 教师:上节数学课学习的是什么知识?2、3、4的乘法口诀共有多少句?我们是怎样编出来的?举例(口诀)说出它的意义,举例(口诀)说明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可以这样举例:二三得六,表示2个3得6;4×2=8,表示2个4得8,编出口诀:二四得八,它与三四十二相差1个4。 教师还可结合学生掌握口诀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结合学生背口诀、运用口诀时的错例讲评。 教学意图:巩固练习前先引导学生重温上节课的知识,围绕所学习的2、3、4的乘法口诀的内容,抓住口诀的来源、含义、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这些重点进行归纳整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老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弥补讲评,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了及时的补习和辅导。 2.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先独立完成,再订正。 ①把口诀填完整。 二四( ) 一四( ) 一一( ) 三四( ) ( )十二 二三( ) 二二( ) 四四( ) 三三( ) ( )得八 ②先写出乘法算式,再写出得数。 4乘以2 _______ 被乘数是3,乘数是2,积是多少? ____ 乘数是4,被乘数是3,积是多少? _____ ③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并说明原因。 3×1=3( ) 4×2=6( ) 3×2=5( ) 4×3=7( ) 3+1=4( ) 4+2=6( ) 3+2=6( ) 3+2=6( ) 4+3=12( ) ④师生、学生之间做对口令的游戏。 三、布置作业:随堂练习;背诵1—6乘法口诀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复习乘法的意义,整理1—6的乘法口诀,完成教材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复习乘法的意义,沟通乘法与加法的内在联系。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沟通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教学、学具准备:投影仪及相应出示题目,图片的投影片,1—6的乘法口诀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本单元内容,形成初步整体感知。 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的新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1—6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简单的乘法应用题,提问题、填条件。 2.激发兴趣: 今天开始我们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复习,这节课首先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6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沟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1)根据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 4+4+4 3+3 5+5 6+6+6+6+6 学生写出乘法算式并齐读算式 (2)以6×5=30为例复习乘法的意义和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5个6的和是30,6表示相同的加数是6,作被乘数,5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是5,作乘数,30是得数,在乘法算式中的名称叫“积”。 (3)通过判断、对比沟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 A判断:求几个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判断并改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学生独立解答: 用加法解答:5+5+5+5=20(分) 用乘法解答:5×4=20(分) 共有多少钱?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说出:要求一共有多少钱,可以用5×4+2或者5+5+5+5+2来求,不能直接用乘法列式一步求出总钱数,因为加数不相同了,用乘法计算必须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B总结归纳,沟通联系: 几个数相加,当加数都相同时,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如果加数不都相同,就不能直接用乘法计算。 C学生独立完成教材42页第1题和练习十三第13题。教师巡视指导并订正。 2.复习1—6的乘法口诀和相应计算,总结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1)出示1—6的乘法口诀表 ①教师引导学生横着读乘法口诀。 ②教师引导学生竖着读乘法口诀。 ③教师引导学生斜着读乘法口诀。 ④学生自己横、竖、斜着自由反复读乘法口诀。 (2)讨论总结乘法口诀表的排列规律。 通过读,你发现什么?讨论一下。(让学生充分讨论) 教师提示,学生汇报,教师操作出示投影片增强学生观察记忆效果。 引导学生说出: ①横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排是1的乘法口诀,第二排是2的乘法口诀,第三排是3的乘法口诀,…… ②竖着看乘法口诀表,第一行是按一一、一二、一三、……的顺序排列的,第二行是按二二、二三、二四、……的顺序排列的,…… ③斜着看乘法口诀表,是相同的两个数的乘积,一一、二二、三三、……。 (3)指导学生拐弯读乘法口诀表: 按一一、一二、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一三、二三、三三、三四、三五、三六的顺序读。 (4)学生试背乘法口诀表,横背、竖背、斜背、拐弯背。三、巩固发展 1.教师指乘法口诀表中的口诀,学生很快说出得数。 2.教材42页第4题。 第(1)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填:四( )二十四,因为四六二十四,所以填“六”。其它题目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小游戏,教材42页第3题。 首先教师转圆盘,学生练习,然后学生之间用自制圆盘学具对练。 4.教材43页第5题。 5.考一考: 根据本课复习内容学生自由出题,互相回答。 四、全课小结 1.学生总结本课内容。 2.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完善。 五、布置作业 42页第1题,43页1、2题,44页3题。 |